懶惰的紓困模式,救不到真正急迫的人

編者按:

台灣疫情延燒至今已近一個月,許多產業與家庭生計都備受考驗,六月上路的紓困4.0方案,是否真的有替人民的生活帶來及時雨?還是只能望梅止渴呢?

台灣實施防疫三級警戒月餘,民眾除了生活常態大受影響,許多人的生計更受到重創。除了一萬多名確診者和近五百名染疫身亡者的家庭直接受到身心衝擊,最近無薪假勞工激增,若干急凍的內需產業也面臨存亡關頭。昨天開始,政府將紓困金匯入孩童家庭帳戶,看似體貼;但這波急就章式的撒錢,和前幾波防疫紓困手法大同小異,受惠者一再得到補助,被排除者則無論怎麼艱困都申請不到貸款或補助。這種懶惰式的紓困,和政府怠惰式的防疫一樣,都是無視現實的表面文章。

既然名之為「紓困」,當然是要明確對準需要協助的困頓民眾,而不只是把錢撒出去讓某些人高興就好。根據政府目前提出的紓困方案,預計有七百卅萬人次、約卅一%人口受惠。蔡政府的基本紓困邏輯是,只要把錢撒得夠廣,堵住那些可能哀號或抱怨的嘴巴,紓困就算大功告成。然而,在這麼嚴重的疫情衝擊下,另六九%的民眾都不需幫忙嗎?在野黨提出普發紓困金之議,其實不失為另一種思考方式;但蘇揆則以「國家經費有限,要用在刀口上」為由,一口回絕。問題是,行政院這種胡亂撒幣的作法,公帑真用在刀口上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蔡政府這波紓困方案,基本上是抄襲去年的作法,那是疫情承平時期的因應。如今國內疫情大爆發,卻還沿襲舊的方案,不僅懶惰因循,更會漏失許多真正需要協助的對象。舉例來說,最近確診、重症與死亡人數暴增,許多是經濟並不寬裕的族群,有些是家庭群聚感染以致全員遭到隔離。這些人都是最需要協助的對象,但他們都不在優先名單中。

試想,政府規定居家隔離的民眾每天可獲一千元的補助,十四天隔離下來即有一萬四千元補助。然而,染疫身亡或重症要負擔龐大醫藥費者反而得不到補助,這不是很荒謬嗎?平安的人拿錢,染疫或身亡的人則自負責任,凸顯政府完全不知民間疾苦與輕重。何況,這波本土疫情是指揮中心決策錯誤所致,政府趁機大撒幣,卻不能對死亡及染疫者表示絲毫歉意,未免太冷酷。

在這波疫情中,許多醫療人員承受高強度的壓力與超長工時,許多人因擔憂染疫,甚至不敢返家。但在紓困方案中,我們沒看到政府對醫護的實質支持。此外,政府雖對國小學童發放家庭防疫津貼,但不少高中或大學生要靠打工來補貼家用或維持自己的生活;在疫情衝擊下他們失去打工機會,生活困境要靠誰照顧?再如,政府提供的勞工紓困貸款設定收入五十萬元以下的門檻;那麼,稍高於五十萬的人即失去資格。貸款是要還的,為何條件這麼苛?

最近許多民眾居家上班,家庭電費支出必然上揚。不少立委呼籲,今年應暫停實施夏月電價,經濟部卻以會便宜用電大戶為由拒絕。事實上,只要稍用點心,很容易即可排除用電大戶,讓家庭與小商家減輕一些負擔。政府對體貼民眾的事,卻絲毫無意用心。

台灣經濟受疫情影響,今年表現勢將遠遜於去年,人們將面對短則半年、長則一年的疫情煎熬。以觀光業指標的晶華酒店為例,日前以十七億元出售旗下代理的「達美樂」,目的是換取更多現金以保障飯店員工工作權。若連晶華都如此,其他中小企業之辛苦可想而知。換言之,政府不能再用漫無目標的心態撒錢,必須把八千多億特別預算用在刀口上,並對準真正迫切的群體。救急、救窮與救工作機會,是必須鎖定的三個目標。

相關新聞

全台僅3縣提功能分區圖 政院訂4月1日召集縣市首長討論 施行可能挪後2至3年 因應氣候變遷等災害,《國土計畫法》原訂2025年上路,...
線上刷卡是民眾常使用的方式, 但一次性動態密碼依然會有盜刷問題,金管會將盡力為民排解信用卡用一次性密碼(OTP)遭盜刷的爭議。...
預防警示帳戶、人頭戶,金管會三路並進,一是針對警示帳戶數最多的前五家銀行列入專案列管,要求訂定改善計畫;...
台灣總人口數持續負成長,內政部指出,明年我國婦女總生育率僅有0.95人,並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預計2052年總人口數會跌破20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