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與國際同步,環署修法納入因應碳關稅配套作法

為加速減碳,環保署自去(109)年即啟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工作,並密集與各相關部會、民間團體、鋼鐵、光電半導體、水泥、造紙、玻璃業、煉油、人纖、石化、基本化學及電力等產業等座談,在綜合各界意見後,即調整法案名稱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以擴大政策涵蓋範疇。

另鑑於國際減碳規範已與經貿議題相結合,特別是歐盟即將對進口產品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環保署均持續掌握,並將配套因應作法,如:徵收碳費、產品碳含量計算及規範作法等納入本次修法重點之一。環保署表示,此時修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至為關鍵,除要接軌國際外,更要讓政策引導加快及加大減碳力道,協助產業投入低碳技術與經濟發展,讓國家朝永續發展邁進。

蔡總統於今年4月22日地球日明確宣示「2050淨零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行政院蘇院長同日在行政院院會也提示「必須下定更大決心及魄力,加大加快腳步,以2050淨零排碳為努力之目標」。為達成淨零轉型目標,行政院已召開多場次「淨零排放路徑評估工作組」會議,並邀請中央研究院及工業技術研究院提供專業諮詢,以「去碳能源」、「產業及能源效率」、「綠運輸及運具電氣化」與「負碳技術」四大工作圈進行跨部會的技術評估,並以2030、2040至2050年短中長程的能源及產業政策規劃發展路徑。

此外,環保署已與相關部會合作展開2050願景的公眾溝通工作,討論農林碳匯、淨零建築、綠運輸、低碳產業、經濟工具等關鍵議題,推動跨領域的社會對話,藉由各界多元參與,投入創新科技研發。

環保署表示,歐盟今年7月14日提出CBAM草案後,目前還在審查階段,部分執行細節或計算方法尚未制定;除歐盟外,美國、日本、加拿大也陸續傳出將研議實行類似碳邊境調整機制作法。環保署於今年7月2日與經濟部、全國工業總會、鋼鐵公會、水泥公會、石油化學公會等代表座談會議時,產業代表也建議修法除加強國內產業減碳管理作為外,也應考量國際間產品競爭的公平性,評估對進口產品採取相對應的碳排放管制措施。基於全球減碳迫切需求及國內經濟係以出口貿易為導向,環保署在修法之際,將持續與各部會共同研議,協助我國產業妥適因應,以維持國際競爭力。

相關新聞

在各種海洋議題上,海委會如何建立正確的國際觀、強化處理國際事務的能量及提升全政府海洋意識、全民海洋素養,引領社會風潮,...
外銷動能疲弱,財政部昨(7)日公布5月出口361.3億美元,年減14.1%,連九黑,主要受出口物價下滑等四大因素影響,...
持續10年關注台灣企業轉型,台灣董事學會7日呼籲,企業應加快「從董事長一人決定,到董事會專業共治及決策」的經營轉型,脫離「神山經濟」迷思,...
台灣美國商會昨公布「二○二三台灣白皮書」,呼籲台灣政府把握當下機會,來改善商業環境以鼓勵投資;但對於政府能源政策用詞嚴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