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質疑數位身分證提升監控能力 籲保留非晶片身分證

政府先前決定暫緩發行數位身分證,將立專法並取得社會共識後再發行。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今天發布新式身分證研究報告,認為政府應成立隱私保護專責機構、制訂完善的法規等必要的人權保障措施。民進黨立委范雲表示,政府要加快腳步落實數位發展部,完成數位人權的保障。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說,研究發現,不論是數位身分證可能會導致個人資料更加數位及集中化、數位身分證應用時所產生的數位足跡等,都會提升國家系統性監控和追蹤個人的能力,並對隱私權造成不符比例原則的干涉,因此從國際人權法的角度來看,政府應成立隱私保護專責機構、制訂完善的法規,她也呼籲政府保留非晶片身分證作為身分識別的選項之一。

范雲說,目前台灣在個資保護和數位人權上是不足的,政府相關單位正在努力,讓台灣的相關法制能完備,歐盟2018年起實施GDPR,我國的資通安全法和個資法比起來很不足,政府應盡速設立獨立的個資專責機構,政府推行的數位發展部也要努力,在資訊保障上加快腳步,完成數位人權保障。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說,政府要推數位身分證,但人權的風險、配套等都沒有完備,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數位身分證除了有疑慮,在台灣這樣特殊的國際情況下,又有國安危機,特別是每位生活在台灣的國民都有一張,這就是問題,對台灣長期不安好心的北京一旦掌握這些資訊,每個人的動態都被了解很清楚,因此無論從人權還是國安都令人擔憂,政府應該在有完善措施的情況下才推行數位身分證,才是負責任的作法。

台灣人權促進會數位專員周冠汝說,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提供政府一個可靠的建議,先進行個資保護衝擊評估,釐清數位身分證制度在台灣的風險,並強調這項建議和行政院承諾的法制完備並不衝突,可以協助政策制訂者衡量短期的便利和長遠的隱私保障間的輕重,確保未來使用的技術和制度設計,能夠保障國民的資訊自主權。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