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學界挺碳稅 「才有減排誘因」

         我國擬對排碳大戶收取碳費,但學者認為,短期仍應收碳稅,長期則要採取碳排放交易制度。

財政部官員昨鬆口願意評估碳稅推動的必要性,但仍強調碳費先行。環團表示,評估過程應落實資訊公開,並盡快提出徵收碳稅時程,甚至擬訂碳費「落日條款」;學者認為,碳費使用有專款專用限制且費用又低,必須徵收碳稅才有減碳誘因,結合減稅配套也可降低企業衝擊。

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說,二○一五年全國能源會議就有共識要課徵碳稅,他認為課徵碳稅比碳費好,碳費像公費一樣有專款專用的限制,在預算使用上較受限,所徵收的費用也沒辦法太高,且若碳費太低對減碳誘因也不夠大。

梁啟源說,碳稅較易跟世界接軌,且課徵碳稅也可結合減稅配套措施,對產業競爭力影響比較小。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說,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對碳稅、碳費、能源稅都應各設專章,但過去財政部一直拿「避免重複課徵」為理由不徵收碳稅,但他仍建議「只課碳稅、不課碳費」,原本徵收碳費要成立的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可從碳稅收入編列預算每年挹注。

環團長期提倡「短期碳費、長期碳稅」,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說,低碳費可能只會讓台灣碳排量不減反增,且碳費用途受限制,政府應明確碳稅規畫時程。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說,若財政部啟動碳稅評估,過程應公開讓公民參與討論,若有誠意開徵碳稅,未來碳費就應訂定落日條款,擬定具體碳稅上路時程。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