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規劃追蹤

金融海嘯之後,各國央行開啟超級貨幣寬鬆的政策,讓債務規模空前膨脹,加上疫情後時代,金融政策失靈,財政負擔加大,各國都面臨債台高築的窘境,如何解決國家財政問題是全球共通的課題。

背景說明

近年來政府財政惡化嚴重,首先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也就是租稅負擔,從80年以後就只有12%左右,較其他國家偏低。其次是未償債餘額不斷增加,根據統計,2016年中央政府舉債1,439億元,其中730億元用來還債,2016未償長債達5兆3,721億元,若加上短期借款1,430億元,中央政府未償還長短債合計為5兆5,150億元,平均每人背負23.4萬元的債務,這個數字還沒有把18兆潛在負債計入,顯示國家財政的脆弱。

政府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以及紓困振興方案等,經費皆以特別預算編列。這筆龐大公共建設支出若加上後續經費、地方配合款、和未來一定會面臨的追加預算,總支出極可能破兆。在政府財政困窘之際,有必要嚴格監督,以免債留子孫,甚至進一步拖垮國家經濟發展。

 

活動照片

  • 2012成大財政論壇

    2012成大財政論壇

  • 王健壯

    王健壯

  • 李俊俋

    李俊俋

  • 江啟臣

    江啟臣

  • 林濁水

    林濁水

  • 黃秀端

    黃秀端

  • 羅傳賢

    羅傳賢

  • 朱雲漢

    朱雲漢

相關文章

為防堵金控大股東不當干政,金管會原研議修法,最重要求限期處分持股,如今突然大轉彎。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昨(29)日表示,研擬的修法草案將只保留最重5,000萬元罰鍰,其他包括限制表決權、解除或停職該法人董事、限期處分持股三道緊箍咒將全刪除。

美國 總統拜登日前簽署「美台廿一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執行法案」,正式完成立法。首批協定包括貿易便捷化、良好法規實務、反貪腐、中小企業及服務業國內規章等五項議題。而在第一批完成後,雙方將就農業、標準、數位貿易、勞動、環境及國營事業等其他七項議題進行後續協商。 台美可以達成協議,當然是正面的,未來也應持續完成其他項目,有利於台美關係的精進,但是國內對此協議宜有正確解讀。

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反映出美國貿易政策的大轉軌。...

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全球供應鏈持續移轉,工總理事長苗豐強8日直言,兩岸情勢已成為不利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大因素,建議召開「兩岸國是會議」,突破當前兩岸僵局,讓台灣能在紛亂世潮中「破浪前行」。

工總8日發布「2023工總白皮書」,點出台灣面臨「九大挑戰」,並提出「台灣六需」與「八項行動策略」,全都繞不開兩岸;加上適逢總統大選年,工總以「破浪前行」為題,向「當政者」,也對所有「為政者」提出建言。

工總在白皮書中建議,「...

各政黨候選人為吸引選票,面對高房價與租屋壓力,特別在七一六 居住正義 大遊行之後,紛紛提出住房改革承諾。此等選舉支票常在選前上演,選後卻煙消雲散,國人居住負擔越來越沉重,居住正義越行越遠,住房改革淪為選舉口號。

拜選舉壓力之賜,政府不但大力宣揚面臨跳票的社會住宅興建成果,更大幅增加租金補貼和購屋貸款補助。去年底通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試圖抑制房市投資炒作;今年六月亦通過囤房稅2.0稅制改革,試圖減緩投資囤房誘因。另外,...

立法院今(2023)年初通過《產業創新條例》第10條之2修正案,亦即俗稱「台版晶片法」;產創條例10之2子法預計將於今(7)日正式公告實施,明訂研發費用達60億元、研發密度(研發費用占營收淨額之比率)達6%,購置用於先進製程之設備支出達100億元為申請門檻,亦即符合上述條件才有資格申請投抵。

經濟部表示,如未符合前述適用條件的公司,仍可申請產創條例第10條研發投資抵減及第10條之1智慧機械投資抵減。

...

黃志雄副總歸納台灣電信生態系統的成功關鍵因素,第一是政府的支持,第二是infrastructure建置總要人做,第三有一個健康的環境,性價比要合理。第四積極參與國際的標準,第五是跨域協同,不只是電信,更需要產業domain,第六需要高度數位化的社會,我們人民的數位素養高,容易接受新的數位工具。大家覺得哪個面向如果再加強,能夠更成功?

關於丁邦安所長提到Open RAN國際開放架構組織Telecom Infra Project(TIP)聯盟。今年3月1日,巴塞隆納所舉行的世界行動通訊大會MWC上,台灣大哥大在經濟部支持下,與工研院、TIP舉行國際記者會,宣布台灣大成為全台首家與工研院TIP Community Lab合作進行5G OpenRAN整合驗測的廠商,更是國內第一家將工研院TIP標章列為選商條件的科技電信公司。基於台灣大哥大的品牌精神與個人經驗,針對今天的主題,...

這幾年電的Ecosystem成功的關鍵,還是要回到天時、地利、人和這三件事情,只要匹配成功就會看到一大公司、大產業產生。從時間軸,每十年就有一代的標準,但經驗告訴我,文化、習慣的養成要二十年一代,所以技術發展跟使用者被教育的使用習慣,有落差。一般認為「雙數」代比較成功、「單數」代比較不會成功,原因在此,通常是技術跟使用的文化習慣沒有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