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規劃追蹤

金融海嘯之後,各國央行開啟超級貨幣寬鬆的政策,讓債務規模空前膨脹,加上疫情後時代,金融政策失靈,財政負擔加大,各國都面臨債台高築的窘境,如何解決國家財政問題是全球共通的課題。

背景說明

近年來政府財政惡化嚴重,首先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也就是租稅負擔,從80年以後就只有12%左右,較其他國家偏低。其次是未償債餘額不斷增加,根據統計,2016年中央政府舉債1,439億元,其中730億元用來還債,2016未償長債達5兆3,721億元,若加上短期借款1,430億元,中央政府未償還長短債合計為5兆5,150億元,平均每人背負23.4萬元的債務,這個數字還沒有把18兆潛在負債計入,顯示國家財政的脆弱。

政府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以及紓困振興方案等,經費皆以特別預算編列。這筆龐大公共建設支出若加上後續經費、地方配合款、和未來一定會面臨的追加預算,總支出極可能破兆。在政府財政困窘之際,有必要嚴格監督,以免債留子孫,甚至進一步拖垮國家經濟發展。

 

活動照片

  • 2012成大財政論壇

    2012成大財政論壇

  • 王健壯

    王健壯

  • 李俊俋

    李俊俋

  • 江啟臣

    江啟臣

  • 林濁水

    林濁水

  • 黃秀端

    黃秀端

  • 羅傳賢

    羅傳賢

  • 朱雲漢

    朱雲漢

相關文章

川普總統關稅政策對全球無差別攻擊,被形容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全球供應鏈因此再次重組,變局當前,台灣如能快速整好站隊,找到產業利基及定位,做好全球布局戰略,把握危機入市、脫胎換骨的機會,打造更具韌性的經濟,未必不是好事。

川普在3月初宣布將把美國政府所持有的加密貨幣做為戰略儲備.隨後國內是否可以考慮把部分外匯存底轉以加密貨幣之方式保有,並將之做為戰略儲備之討論,亦逐漸興起。

我從事科技業及創投業已超過五十年。一路走來,篳路藍縷,見證了台灣從蕞爾小島變身為全世界的科技重鎮,不論是在電腦、電腦零組件、 半導體 、光電、生物科技等等都有顯著的成就。尤其是半導體產業,以晶圓製造為核心,自上游的IC設計到下游的封裝測試,都自成系統,一氣呵成,傲視國際,身為科技產業的老兵,我實與有榮焉。

新的總統和內閣即將在5月20日上任;在此時刻,不少媒體把前一任內閣所遺留下來、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列出來,並期許新閣能夠努力面對這些與台灣民眾密切相關的問題,找到解決方案。遺留下來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很多,有大有小,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重點。歸納起來,把重要的挑出來,可以得到3個層面。

GDP的果實分配給上班族的比例愈來愈低,分配到外商手中愈來愈高,舉個例子,2022年受僱人員報酬占GDP降至43%,比起1990年代的50%,少了許多。相反的,分配到營業盈餘的比率則扶搖直上,過去我們看了GDP分配面統計,大多知道這個變化,都認為錢都跑到老板、資本家的口袋裡了。

2024 大選結果已經確定賴蕭配勝選,恭喜綠軍再次的勝選。但是接下來政府要面對的三大經濟問題:兩岸經貿、勞保破產、缺電,這三個問題一定要提早布局,而召開經濟國是會議尋求共識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證券交易法明白規定,上市櫃公司必須申報「財務報告」和「年報」。如果發行新股票,必須編製「公開說明書」;辦理公開收購時,應編造「公開收購說明書」,但沒有一個條文規定「永續報告書」。

大選投票日近了,卻只聽到零星的政見,而各參選人之間的攻防,也沒有擦出火花。這場關乎中華民國與台灣未來存續的大選,至今只能以「無語問天廟堂亂,冷眼笑看在野爭」來形容!

近來媒體報導「 低收入戶 人數偏低且呈現下降,體感貧窮卻在上升」,不知各參選人是否注意到?「體感貧窮」並不是法定的「低收入戶」(即俗稱的貧窮),而是個人的感受,通常來自於平常生活不夠用,或覺得自己收入比周遭人們差。

何以「低收入戶人數偏低且呈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