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規劃追蹤

金融海嘯之後,各國央行開啟超級貨幣寬鬆的政策,讓債務規模空前膨脹,加上疫情後時代,金融政策失靈,財政負擔加大,各國都面臨債台高築的窘境,如何解決國家財政問題是全球共通的課題。

背景說明

近年來政府財政惡化嚴重,首先賦稅收入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也就是租稅負擔,從80年以後就只有12%左右,較其他國家偏低。其次是未償債餘額不斷增加,根據統計,2016年中央政府舉債1,439億元,其中730億元用來還債,2016未償長債達5兆3,721億元,若加上短期借款1,430億元,中央政府未償還長短債合計為5兆5,150億元,平均每人背負23.4萬元的債務,這個數字還沒有把18兆潛在負債計入,顯示國家財政的脆弱。

政府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以及紓困振興方案等,經費皆以特別預算編列。這筆龐大公共建設支出若加上後續經費、地方配合款、和未來一定會面臨的追加預算,總支出極可能破兆。在政府財政困窘之際,有必要嚴格監督,以免債留子孫,甚至進一步拖垮國家經濟發展。

 

活動照片

  • 2012成大財政論壇

    2012成大財政論壇

  • 王健壯

    王健壯

  • 李俊俋

    李俊俋

  • 江啟臣

    江啟臣

  • 林濁水

    林濁水

  • 黃秀端

    黃秀端

  • 羅傳賢

    羅傳賢

  • 朱雲漢

    朱雲漢

相關文章

國立台北大學前校長、前財政部長、余紀忠文教基會會種籽營導師何志欽,在2013年出版的「國家為什麼會破產」乙書推薦序中提及,「國家破產」距離我們很近,舉「好債」進行基礎建設等用途,不但創造經濟效益,甚至帶動經濟成長,提高國內生產毛額(GDP),再造乘數效果。反之,只會惡化國債問題,導致「壞債」的沉重壓力拖垮國家經濟發展。

勞保會不會破產?不是機率問題而是一個現實,時間愈迫近,改革難度就愈高,近年來少子加上高齡化的加速,勞保缺口不斷擴大,破產之日指日可待,但政府改革方案在哪裡呢?

《工商時報》報導,為避免營利事業或個人於低稅負國家或地區,透過境外公司保留海外關係企業所得盈餘不分配回台灣母公司,以遞延台灣納稅義務,台灣於2016年三讀通過受控外國企業(CFC)制度,以維護租稅公平。

行政院昨(26)日拍板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為挽救即將破產的勞保,特編列300億元挹注勞保基金,是蔡政府第三度編列公務預算挹注勞保,也是金額最高的一年。

立法院即將開議,財政部盤點最優先法案,財政部次長李慶華昨(25)日表示,包括攸關當沖降稅延長的《證交稅條例》,以及《使用牌照稅法》、《關稅法》、《海關進口稅則》等四大修正草案,都期待能順利通過三讀,不過適逢算會期,實際還是要看立法院審議情形。

綜合媒體報導,立法院新會期將於9月展開,蘇內閣將有三大關要闖,第一,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振興五倍券為主的紓困特別預算案要搶通過;第二,在野黨對囤房稅議題磨刀霍霍;第三,年底的四大公投案。

行政院昨(19)日於院會拍板,將當沖降稅優惠延長三年,並維持稅率千分之1.5。財政部次長李慶華也表示,當沖是勢必要存在的正常交易活動,我國當沖交易比重約四成,與美國52%、英國35%、南韓87.5%相比,尚屬合理。

網路賣家小心稅務風險,財政部17日完成預告新電支條例子法規與大數據查稅法源,自今年12月起,年收款超過48萬元的電子支付機構必須申報實際收款人身分、交易款項紀錄給財政部,以做為大數據查核網路交易課稅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