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

社會政策及福利,攸關人民的福祉、生活,甚至生存,針對社會問題的預防及解決來規劃相對應政策及福利,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也是你我應長期關注的議題。其中,「人口」是國家的基本組成,我國與其他先進國家都面臨高齡化及少子女化的趨勢,不僅衝擊經濟,影響國家發展,更被視為國安危機,影響每一國民的未來,沒有人能置身事外。面對日益嚴峻地衝擊,政府如何制定有效政策,讓百姓安居樂業、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實在是大栽問,需要你我一起長期關注與參與!

背景說明

人口的質與量和一國之經濟、社會、國防、環境、教育、勞動、衛生、民生…等發展,息息相關。因此「人口政策」為一國之基本政策。少子化、高齡化及在人口遷移上的明顯變化,且速度之快,正是我國現所面臨的趨勢及問題,影響每一個居民。政策的因應,如今已面臨「今天不做,明天就會來不及」的窘境,急迫性不容忽視。

(一)   少子化:出生率下滑、高胎次新生兒性別男性大過女性、婚姻與生育率均持續下降;

(二)   高齡化:高齡化速度加快、扶老比持續增加、老化指數(老幼人口比)日益成長;

(三)   移  民:移出人口:數量不大(約一~三萬人),以美加比例為高。移入人口:1) 經濟性移入人口:以教師、商務人員、工程師、傳教士為主;2) 非經濟性移入人口:以結婚因素移入者為多數,但逐年下降;3) 外籍勞工、看護:逐年增加。

我國人口政策相關單位:

由於 99 年生育率降至 0.89 人,使我國列入全球生育率最低國家中,少子化成為國安危機。基此,100 年將原隸屬內政部之人口政策委員會,提升層級為「行政院人口政策會報」,行政院副院長為召集人,由內政部負責幕僚工作。為加強該會報政策協調功能,103 年起改由國發會擔任幕僚;鑒於人口、人力與人才議題息息相關,104 年起,整併「行政院人口政策會報」與「行政院人才政策會報」為「行政院人口及人才政策會報」,以強化政策統整,讓政策規劃能更全面。 103 年起國發會除為人口人才會報之幕僚外,修訂人口綱領與人口白皮書皆改由國發會辦理;內政部則負責彙整相關部會人口白皮書年度執行情形,同時落實該部主政之人口政策。

我國人口政策建構及沿革:

人口政策的擬訂過程由找出並確認完整問題、規劃相對應之政策行動、並依法定程序使政策合法化後交由相關機關執行,最後則監測政策執行結果與評估政策績效。在民國 50~70 年代政策以訂定人口政策綱領,緩和人口成長為主軸;民國 80~90 年代以少子高齡同步因應,移民政策也漸轉積極;近代則修訂了人口政策綱領與人口政策白皮書。

根據國發會資料,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20%。人口紅利也將於2028年結束。現在約4位工作年齡人口負擔1位老年人口,到2040年則每2位工作年齡人口負擔1位老年人口。參考內政部戶政司人口數據發現,台灣人口長期呈現下跌趨勢,2020人口首度呈現負成長,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2021年出生人數更創下歷年來新低生育率於全球排名墊底。台灣逐漸形成新生兒少高齡人口多的倒金字塔人口結構,長期攸關國家競爭力與產業發展,影響層面廣大且深遠,影響每一國民的未來,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政府固然責無旁貸,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我們每個人面對人口結構改變所造成的蝴蝶效應,也應投入心力關心這國家級的危機!

資訊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官網、人口政策白皮書(102.07.12)、內政部官網、「我國人口政策運作過程之評析與國際比較」作者:黃淑婷(國發會稽核)

活動照片

  • 2009 映像公與義紀錄片徵選  李惠仁 睜開左眼

    2009 映像公與義紀錄片徵選 李惠仁 睜開左眼

  • 2020 走入地方 訪問苑裡掀海風

    2020 走入地方 訪問苑裡掀海風

相關文章

最近幾年我常常需要針對台灣各大學中人文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言,但是,我能說的話其實非常有限,往往說過一兩次就覺得語塞。我最常提到的幾點是,要給在大學裡的人,一、有懶散的空間,二、有取之不盡的圖書資源(不管是本身的收藏、館際互借或數位資料),三、要有好學者或大師,四、要有充分的交流、閱讀或討論的風氣,五、要有一種「勁」,或是內在動力。我過去一度認為《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似乎在說一種可以稱之為「心原力」,或ethos的東西,可以具體化為「勁」。...

余紀忠基金會:再為國土把脈

五名總統文化獎得主上台致詞時,有人妙語如珠,有人慷慨激昂,更有人激動落淚,台下觀眾全報以如雷掌聲。

一九九○年代,《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有感於國內經濟快速起飛,犧牲生態環境,因而成立時報文教基金會(去年更名為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投入河川保護運動。

廿年來,透過調查報導督促政府,以及基層教育凝聚民間力量,在整治河川出現成效後,基金會也改變任務結構,從治水出發,...

參與「第四屆黃河國際論壇」

第四屆黃河論壇主要議題:

一、中心議題

生態文明與河流倫理

二、主要內容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及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流域生態修復的案例與實踐

生態文明科學內涵、河流生態修復技術途徑及關鍵技術

生態文明及現代流域管理、...

赴台前,许倬云先生向我提起:“王汎森是余英时的学生,我们都喜欢他。现在已经不凡了,将来会成大器。”我和王汎森先生第一次见面,便由他邀与陈永发先生共进午餐,话题中心是余英时先生和许倬云先生。

那天,我们谈起2009年5月5日逝世的高信疆先生,不胜唏嘘。王汎森在十七、八岁时投稿给《中国时报》“人间副刊”,见报后,“人间副刊”主编高信疆请他吃了一顿饭。多少年后,王汎森与高信疆成为挚友。高信疆当年可谓“纸上风云第一人”,以“人间副刊”为舞台...

我是彰化員林人,高中就喜歡編刊物,大家看我在醫學大學任職,可能以為我是理工背景出身,其實我很熱愛文學,大學聯考志願卡上共填了十三個志願,全都是文學院,我考上台大歷史系,讀了一年才轉到台大心理系。

我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很幸福,教育制度改變了,可以修輔系、雙主修,當年我想文理兼修,制度卻不允許。
我的大一因為必修課「西洋史」接觸到佛洛伊德,啟發對心理學的興趣,才決定轉到心理系;另一方面,歷史其實能靠自修,我能文理兼顧;...

中央大學和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余紀忠講座,今年邀請翁啟惠主講「學術研究與社會責任」,在中央大學大講堂登場。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國科會主委李羅權、清大校長陳文村和交大校長吳重雨等人與會。

翁啟惠表示,科技的進步讓全世界縮短距離,世界變得更公開、透明,每個人都受到影響,即使疾病也是如此。就像此次新流感從墨西哥開始出現後,一個月各國陸續傳出病例,雖然疫情沒有想像中糟糕,但目前被認為防止新流感較有效的克流感卻傳出抗藥性。...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舉辦的「映像公與義」紀錄片大獎,廿一日頒獎典禮,首獎由黃嘉俊執導、記錄邊緣少年騎單輪車環島挑戰自我的《飛行少年》獲得。另外,評審獎由黃淑梅執導、記錄九二一重建的《寶島曼波》,及蔡一峰執導、記錄原住民「高砂國」事件的《獨立之前》兩片獲得。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表示,這項活動就是希望能激起民眾及相關單位關心台灣基層角落的熱情,喚醒社會良知,讓公與義充滿社會每個角落。...

這是一本河川之書,也是一本時光之書。

蜿蜒流經大台北地區的淡水河系,維繫著北台灣水資源的生命動脈,其主流全長324.3公里,流域集水區2,726平方公里,為台灣地區第三大河。隨著人口的快速成長,工商業發展,淡水河是台灣最早現代化的河流,也是最早嘗到現代化所帶來的污染副作用的地方。

當時,政府為了積極解決傳染病等公共衛生問題,大力推動新式的化糞池(即抽水馬桶),糞便隨著抽水馬桶流入河川,造成嚴重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