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影音媒體取代文字佔據我們的生活 你還記得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嗎? 或許影像聲音可以衝擊視覺感官,卻沒辦法取代書本中一字一句帶來的心靈衝撞與震撼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梳理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精神吧!

背景說明

風潮是一時的,趨勢是未知的,而「文化根基」則植基於人心、訴諸於未來的價值信念。面對政治紛亂、社會失序、角色混淆、人文崩壞的現實,知識份子必須勇於發聲;族群、政黨、個人更須拋私忘利。對於台灣的未來,不能只焦慮、懼怕,更不能漠視與空想。選擇思考、聚集大家的智慧,為未來作籌謀,重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活動照片

  •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相關文章

「黃金男雙」李洋/王齊麟面對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國大陸名將梁偉鏗/王昶,麟洋首局21比17率先取得首局勝利。次局,麟洋穩穩地取得領先優勢,可惜18比17領先時連丟4分,雙方戰平。第三局,麟洋把握住對手失誤連連,麟洋21比19,2比1、7連勝,奧運賽場12連勝,完成史無前例的連霸紀錄,也是中華隊本屆巴黎奧運的第一面金牌。

台灣因為ICT(資通訊)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在八○年代掌握了典範轉移的大趨勢,在產業從「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的過程中,台灣與美國合作,最終成為全球最重要的供應地。

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哲學所教授楊儒賓17日在「兩岸文化議題」小型工作坊演講時指出,當前社會在思考台灣問題時太從台灣視角來談,認為台灣問題跟中國大陸沒有關係,這樣的說法在歷史情感或法理上有問題,只對台灣內部有效。他認為,兩岸問題如果不想用極端的暴力解決,台灣需要放在中華的格局下思考自己的定位。

中央研究院今天公布新科院士名單,其中人文社會組有6人當選,人數創下近年新高,這次人文新科院士也首見社會學者、政治思想學者等,其中86歲的法學家王澤鑑,被認為是台灣民法第一人,曾任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則成為 中研院 首位法律院士。

歷經四年半討論,中研院院士會議昨通過「中央研究院院士行為準則」,對於造假、抄襲、歧視、騷擾與霸凌等皆明訂準則,但對言論部分並無任何規定,僅要求中研院院士以院士身分公開提出個人觀點與建議時,應避免讓外界誤會此為反映中研院的立場。對於違反院士行為準則,也無取消追回院士榮譽等相關懲處。

揭密網站「維基解密」創辦人亞桑傑(Julian Assange)今天抵達美屬北馬里亞納群島塞班島的法院,正式承認違反美國間諜法後重獲自由,將返回故鄉澳洲。

4月17日,星期三黎明時分,一小群學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搭起帳篷,抗議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並呼籲學校停止與他們認為支持戰爭的公司保持商業關係。

3月13日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前進新國會,媒體人帶你看立院歷史與變革】系列活動,在國會三足鼎立的情況下,關注國家公共政策的長期發展,首場小型論壇邀請了余紀忠基金會的副執行長林聖芬、風傳媒的總主筆夏珍、台大新聞所的林照真,一起從1976看到2024國會的變化跟展望,其中對民主政治、新聞自由皆有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