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美國總統拜登18日宣稱「新冠大流行疫情結束了」,但回顧過去近三年,新冠疫情重創世界,根據研究統計,整體發展倒退至少6年;專家更指出,長新冠是「無聲的危機」,至少影響全球 50 億人,隨著感染率再次上升或重複感染者增加,長新冠人數更多,甚至減少勞動力供給。

國內疫情確診率上升逾20%,「防疫險」不僅理賠件數及金額持續上升,理賠申訴也持續暴增,防疫保單理賠風暴持續席捲產壽險業。根據金管會13日公布最新資料,廣義防疫保單總理賠已飆破900億元,產險公會已承受不住壓力,向金管會求救。

新冠疫情趨緩,當初各國供不應求的疫苗,如今也供給過剩;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執行長蘇博科(Pascal Soriot)23日接受路透訪問時表示,從長遠來看,部分民眾更傾向於使用輝瑞、莫德納疫苗作為加強劑,公司可能不會繼續從事疫苗業務,顯示出製藥產業的更迭快速變化。

蘇博科在《路透社》訪問中提出,因為生產延遲、疫苗罕見嚴重作用案例的調查、以及相較其它疫苗,AZ保存期限較短的狀況,都讓AZ新冠疫苗未被大量採用。...

24日本土病例近3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指出「疫情升溫確定了」,預期疫情高峰落在九月中旬;指揮中心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複感染是下波疫情的特徵,因為BA.5有免疫逃脫的特性,確診民眾有機會再感染,也提醒脆弱族群須多加注意。

第二波BA.5疫情上升明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這周會開始有比較明顯的疫情上升」,預測上升幅度約1成,以上周總體確診15萬例來說,本周恐衝破16萬例。名醫沈政男也在臉書上發文表示,他預估年底時將有5、6千人因染疫死亡,他提醒大家應避免不必要的群聚,以此降低染疫數。

新冠疫情趨緩,各國陸續公布疫苗採購金額數據,反觀台灣COVID-19疫苗採購保密協定,近期合約封存30年再次引發社會議論。世新大學客座教授王健壯,長年針砭時事,針對該爭議,他用「恣意濫權已成常態」來形容當今政府。

台灣今年春天進入Omicron BA.2社區傳播,歷經數月確診人數飆升,目前國內疫情雖已趨緩,但疫情期間間接致死的「超額死亡」情況卻令專家學者擔憂,若醫療量能持續緊繃的狀態,恐造成民眾恐懼就醫的後果。近日全球多國再陷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的陰影,政府該如何加強防備,不得不提早思考對策。

全球疫情因Omicron新亞變種病毒再掀起波瀾,該變種病毒使62歲以上長者可能成為BA.4、BA.5重複感染高危險族群,是否要擴大第4劑疫苗接踵各國專家立場不同;台灣方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18日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將考慮擴大第4劑接種範圍,並請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協助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