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編者按: 國際間各國疫苗覆蓋率陸續提升,全球已有7成國家放寬邊境管制;我國公衛學者對此指出,邊境解封能加速經濟復甦,建議政府與歐美國家協商,相互認證疫苗護照,讓施打2劑疫苗的民眾能快速通關。疫情指揮中心透露,已與歐盟規畫相互認證機制,現正針對歐盟要求、認證內容進行實質合作。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隨著各經濟體擺脫疫情,各國央行要做的工作相對簡單,只要針對性的援助。全球金融危機後過早實施的緊縮政策絕不能重演,在需要財政支持的地方,支持必須慷慨,緊縮措施也必須適度。

編者按: 全球已正式走入人口負成長的危機中,低生育率若持續下去,總人口將會減少,引發人口老化,年輕勞工將少於退休人數,對養老金和健保等社會保險制度造成極大壓力。而根據研究顯示,不論在好的托育福利制度,都難以挽回生育率低的事實,到底是甚麼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呢?值得深思。

英國議會跨黨派小組近日公布對政府抗疫政策提出檢討報告,認為英國防疫政策是「公共衛生嚴重失誤」,尤其疫情爆發初期,未能及時採取措施防止病毒蔓延,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失誤之一。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對錯誤的政策提出檢討,這是英國依科學證據決策的偉大之處,值得學習。

編者按: 長期以來,新加坡一直以超高效率來推動「智慧型國家」願景,但該國近期進行「巡邏機器人」測試,卻引發侵犯隱私的疑慮。這款機器人將在街頭四處巡邏,糾察抽菸、未保持防疫社交距離等「社會不良行為」,並會對不良行為人發出警告,此項測試加深國民對科技入侵的不安。

編者按: 新冠肺炎延燒全球已快兩年的時間,在治療該傳染疾病上這兩日又有更重大的突破,美國Merck藥廠宣布其研發的口服新藥「Molnupiravir」,在臨床試驗結果中大幅降低染藝者的住院與死亡風險,若通過美國監管機構的授權,將成為第一個治療新冠肺炎的口服藥物,備受外界關注。

新冠肺炎疫苗覆蓋率提升帶動經濟復甦,但供應鏈緊縮恐成為全球回復到疫前常態的嚴重阻礙。全球保險巨頭安聯人壽的顧問兼劍橋皇后學院校長埃里安指出,若供應鏈危機沒能解決,「世界經濟可能再度走下坡,且商品價格將不斷飆漲。」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施行迄今近1年半,隨著全球各國開始走向與病毒共存,該條例是否應重新檢討引發外界關注。立院九月三十日召開公聽會,多數與會學者主張,該條例除了欠缺明確原則,也沒有最長時間限制,立法院應思考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