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COVID-19疫情持續延燒,台灣疫苗嚴重不足,目前施打率僅有1%左右,雖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保證,今年(2021)8月底前會有1,000萬劑疫苗到貨,但許多地方政府認為緩不濟急,紛紛向中央表達要自行向國外採購疫苗,也有民間企業希望採購疫苗。

位於印度洋上的塞席爾,是一個位於非洲大陸、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之間的島國。在新冠疫情席捲世界之後,塞席爾在國際媒體的曝光率卻意外大為提升,因為塞席爾到目前為止仍保有「新冠疫苗接種率全球最高」的榮銜,根據群體免疫的理論,超過71%國民已接種新冠疫苗的塞席爾,應該早已脫離了新冠病毒的魔掌。可惜結果卻事與願違,全國不到10萬人口的塞席爾,進入5月後的每日確診數仍在數百乃至千人上下打轉,不但沒有一點「群體免疫」的跡象,甚至比起4月的疫情惡化許多。

越南檢測到一種新冠病毒變種,似乎是印度和英國變種的混合,可以通過空氣迅速傳播。越南衛生部長阮清龍(Nguyen Thanh Long)周六(5月29日)稱,最新的突變「非常危險」。病毒一直在變異,大多數變異是無關緊要的,但有的變異會讓病毒更具傳染性。自2020年1月首次發現新冠病毒以來,已檢測到數千個突變。

編按: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撰文指出,有人認為各國各自為政的疫苗接種工作將會戰勝全球疫情,這種想法是愚蠢的。抗疫是一場全球戰爭,富國應抓住機會打贏這場戰爭,他針對疫苗接種工作提出三點建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國高中以下學校採「停課不停學」已兩周。一名家長表示,他家孩子的課表「周一到周五每節課(共35節)都是自主學習」,全無遠距教學,老師也沒提供自主學習材料,形同放牛吃草。教育部表示這樣沒違規,各校可採彈性的課程、教學與評量方式,以從寬認定為原則來處理。

越南的科技製造業是該國的經濟引擎,也是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越南疫情不斷升溫,在苦於難以遏抑疫情之際,又發現新型新冠變種病毒,可能讓供應鏈受擾的問題雪上加霜。

在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延燒全球1年多以來,地球出現驚人變化,一方面人類活動受到限制,生態得以休生養息;但另一方面,全球保育工作受到空前阻礙,盜獵等非法活動上升。專家指出,疫情後的復甦必須納入對自然保育計畫的支持,才不會讓疫情危機加深對自然的傷害。

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什麼時候結束現在沒有確切答案,但可以肯定會結束。同樣可以肯定,那將不會是個「零新冠」世界,而是病毒與人類共存。

新冠肺炎可能就像流感、肝炎、瘧疾之類傳染病一樣,在一定程度上以某種形式與人類並存共處,像流感一樣呈季節性爆發。每年秋冬流感季,將來可能也是「新冠季」,而從大流行疫情轉變為社會常態,疫苗、藥物和防疫機制是關鍵。

新冠疫苗率先突破,研發速度空前,已納入世界衛生組織(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