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會議主持人:余範英(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林聖芬(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保護小組召集人)

與談人士: 陳鎮東(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顧問召集人,中山大學教授)林盛豐(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顧問,實踐大學教授)

李鴻源(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顧問,台北縣副縣長)

張石角(台大退休教授)

楊重信(文化大學教授)

李鴻鈞(親民黨立委)

林聖崇(...

濱南工業區開發案位於台南縣將軍鄉青鯤鯓以南,七股鄉西寮村、龍山村以西的七股潟湖、沙洲、台鹽鹽田與近海海域;依據當初的構想,包括東帝士集團與燁隆集團在內的開發業者,擬以填海造地的方式開發面積約為三千五百公頃的工業區,引進煉油、石化(東帝士)與煉鋼產業(燁隆),投資金額約為四千億;但這麼大的 開發規模在歷經第一階段的環境影響說明後,開發業者將開發面積縮小到2,659公頃,其中,使用潟湖的面積比例由100%降到29.6%;然而,如此的規模,...

立法院周五即將表決高達1410億元的治水預算(其中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1160億元,石門水庫及集水區治理250億元),這項治水預算引起學界與社會輿 論界高度關切。在政府決定大力治水之際,時報文教基金會持續關懷水資源,舉辦「錢給了!水患能了?」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一起為治水預算提出建言。

討論議題:

一、1410億元的治水預算決策是如何形成?其綱要計畫(MasterPlan)為何?
二、...

與教育部、環保署、經濟部水利署、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台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06水環境教育國際研討會」配合水環境教育計畫之線上與現場課程,提升學員對於水環境教育相關議題之認知深度,並透過國際知名學者專家之介紹,瞭解國際上對於水資源與水環境教育相關議題之最新趨勢,強化我國水環境教育在
研究與實務方面之廣度與深度。

活動內涵:
1.邀請國外專家學者進行演講,...

去年艾利颱風帶來強風豪雨,石門水庫集水區內流入大量泥砂,估計至少超過二千萬公噸的泥砂,也因此讓桃園縣境內自來水淨水場停擺,這樣的景像似乎有愈來愈嚴重,今年連續幾場豪大雨,又再度讓桃園近二百萬人經歷一場令人無法置信的「大雨天,停水天」窘境,馬莎颱風過境後,問題更形嚴重。
停水發生過後,這樣的問題似乎只有五分鐘熱度,社會又逐漸淡忘該如何徹底解決桃園缺水的老問題?而如果不痛下決心尋求根本解決之道,這樣的老問題,未來還是要不斷上演。...

身為台灣第一位教育部環境保護法的公費留學生,研考會主委葉俊榮長期關注環境議題,自1992年由國科會選派赴里約參加「地球高峰會」開始,與政府推動永續工作結下不解之緣:1994年擔任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委員、1997年擔任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永續會)委員,直到2002年接任國家永續會執行長,台大法律教授出身的葉俊榮以推動台灣永續發展為己任。以下是葉俊榮與《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的訪談紀要:

撰文/整理/鄭靜琪...

翡翠水庫十年後 汙值增一倍

北宜高坪林行控中心專用匝道應否開放,連日鬧得沸沸揚揚,「時報文教基金會」昨天舉辦「選舉土石流:翡翠水庫從此不太『坪』?」座談會,邀請曾任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委員,並擔任坪林行控中心專用匝道環評專案小組主席的中央大學環工所名譽教授歐陽嶠暉,以及環保署綜合計畫處處長陳雄文,就環評過程話說從頭。

另有專家學者包括台灣大學環工所教授於幼華、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前監察委員馬以工、名政論家胡忠信、...

壹、前言

自古以來,臺灣因為擁有傲人的海洋環境及資源,其發展歷程也與海洋息息相關。隨著對於海洋資源需求的擴張及科技進步,臺灣仰賴海洋的程度更高,用途也更多元。從傳統漁業捕撈及海洋運輸為主,擴大到各種不同的資源攫取型態。舉例來說,隨著技術進步使得人類能探勘更深海域的油礦、金屬礦及熱液礦,提升了礦產產量。人類也從海水提煉鹽、鎂、溴及鉀等化學元素,並成為冷卻用水及耐鹽植物灌溉用水。而海洋農牧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