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新冠肺炎(COVID-19)帶來新挑戰,過往被忽視的ESG議題現成為不少公司的當務之急,根據花旗集團最新1份報告顯示,愈來愈多企業機構客戶正透過不同的財務融資方式,實現其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ESG)目標,近90%的受訪企業坦言,有意於5年內推出ESG策略。

今年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沉寂多時的全球綠化及減碳議題再度躍上國際議題主舞台。資料顯示,當前全球碳排放量仍以化石燃料發電居首,在此前提下,對抗暖化的成敗將取決於世界轉向零碳排之再生能源發電的速度,亦使能源轉型成為全球的當務之急。

全球領先主動式資產管理業者之一安聯環球投資宣布將擴大全球性排除投資政策,特別是針對既有的煤炭投資限制等相關政策,預計年底上路。根據此項政策,未來逾三成年收入來自動力煤開採、逾三成電力生產來自煤炭的公司將被限制投資。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表示,今年5月他已核定再增加180多億元,投入降低漏水率計畫,確保各地有經費汰換老舊管線,減少漏水、也保護民眾健康,2024年全國漏水率將降至12%。

即便近年來許多國家宣示碳中和目標,不少跨國企業也紛紛向零競逐,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仍在持續增加。國際期刊《自然》最新研究指出,要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的碳排額度,可能會在10年內用完,之後產生的「碳債務」需由「淨負排放」來補償。

雖然在疫情期間,成大社會科學院等單位仍透過線上方式,邀請全台各地的產官學研與NGO團體,昨天一起參與環境結盟論壇活動,希望未來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打擊破壞環境的犯罪行為,其中第4河川局提到最近因為各地垃圾焚化爐的年限紛紛到期、處理費用大增,使得很多垃圾都被倒在河川,需要環保單位從源頭管理做起才能杜絕。

今年才過到一半,台灣已遭遇「五十六年來最嚴重乾旱」與「七十四年來最熱五月」兩項氣候大禮,氣候變遷早非事不關己的危言聳聽,成為沉浸式的全民共業。自京都議定書以來,「減碳救地球」的做法已普遍為各先進國家接受,而巴黎協定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更明示,唯有二○五○全球達淨零碳排,才能勉強減緩氣候浩劫。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政府可鼓勵國內許多投入節水與再生水的標竿企業,如:台積電、友達、中鋼及奇美等,讓欲投入再生水產業的廠商參考,一同建立台灣再生水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