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日前發布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昨日在專家座談表示,政府喊出很大的口號,但卻看不到因應氣候變遷的實際作為,尤其台灣欠缺統整資源的氣候領導力,需要有上位法案來推動。

從缺水到淹水,短短幾個月、旱澇齊至的現象,更加證明氣候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當各界激起2500億前瞻治水是否有效的論戰時,比起「不淹水」,追求「不怕淹水」的承洪韌性,或許更是我們該重視的氣候調適能力。

聯合國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昨發布氣候變遷評估報告,直指二○四○年全球將增溫一點五度C,相比過去認為只要積極減碳仍能守住一點五度C的說法,最新報告更不樂觀。

聯合國氣候報告提出警告,中研院也示警,過去110年以來,台灣均溫上升1.6度,已超越全球平均1.07度,如果再不減碳,預估最快2060年,台灣恐怕就沒有冬天了。有學者指出,台灣碳排大戶,國營事業佔大多數,其中台電更是全台最大碳排大戶。而《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仍卡在環保署,拖累減碳腳步。

全台豪雨成災,有立委質疑前瞻基礎建設宣稱投入2500多億元「水環境建設」,到底成效在哪裡?對此,經濟部水利署今(9)日表示,政府以前瞻水環境計畫建設了許多水利設施,此次氣候變遷的威力,工程雖然不能全面防範,但做到了讓淹水面積減少,退水速度加快的成效。

山林區的國土規畫是治水根本,可惜前瞻治水預算沒有用在刀口上!針對近日中南部淹水,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認為,山林休憩與山坡地開發,都是大雨後土石崩落與淹水的主因,水利署應針對目前預算執行成效提出完整的檢討報告。

各界關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進度及老舊機車汰換一事,環保署說,已對溫管法修法達成共識,加大減碳力道。

環團指出,機車騎三到五年後汙染和排碳量都會增加,無助台灣環保,政府卻一視同仁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