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智慧型手機在台灣每年銷售超過600萬支,為利用廢手機中的貴金屬等高價值資源,環境部預告手機回收遵行事項草案,擬透過法規要求手機業者在營業場所內設置手機回收點,並訂定2025年達15%、2030年達30%的循環率目標,草案預計於明年4月上路。

你有想過,擁有乾淨、永續的環境也是一種基本權利嗎?隨著氣候變遷的情況惡化,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環境變化對日常生活帶來威脅。「環境權」受侵犯之餘,大眾忍耐程度似乎也到了極限,「氣候訴訟」在全球遍地開花,成為重要的氣候行動。

觀光產業因為汙染比製造業低,被稱為無煙囪工業,但實際上碳排並不低,占全球碳排量約八%。從交通運輸、購物到住宿餐飲都各自有影響。政府本規畫旅宿業在今年七月一日實施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備品,後又宣布延至二○二五年實施,殊為可惜。

最近有位客人在社群網路裡貼文,抱怨我們的 酒店 不提供客人牙膏牙刷等一次性備品,引起很多討論。批評和贊同的聲音約略六比四,比起一年多前類似的貼文是九比一,已經顯示趨勢上能接受的比例逐漸增加。

從二...

台灣必須心裡有數,要在二○四○年終結塑膠汙染,石化與對塑膠依賴高的產業勢必面臨政府去除對化石能源補貼,以及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帶來的碳價格之雙重成本遽增的壓力。台灣已經沒有陶醉在廉價塑膠的石油經濟舒適圈的條件,不清醒,二○二四年「全球塑膠公約」對台灣絕對會是一個災難!

行政院核定「國家 氣候變遷 調適行動計畫」,預計投入4,116億元,其中以 水資源 領域投入約2,067億元最多,希望確保民生、產業供水穩定,目標2036年前用水可滿足,整體備援自28%提升到50%。

用SRF燃料棒發電在國外行之有年,先不論這種電能否稱為綠電,有些國外的好東西到了台灣,就是會因為人為因素走樣。例如國內 焚化爐 頻傳出測出致癌氣體 戴奧辛 ,正因燃燒不完全所致,操作過程沒有維持該有的溫度,犧牲的是人民健康。操作焚化爐有此健康風險,怪不得環團、立委會用放大鏡來檢視SRF,而當中央和前桃園市府可以不問居民意見,直接核准三家SRF電廠設立,更是視人民權益與環境正義於無物,怎能怪民怨高張?

歐盟執委會 3 日提出先進半導體、生物科技、人工智慧、量子科技四大「最敏感且急迫」科技,盼優先取得成員國共識以評估風險及因應。

今年二月,台灣將二○五○年淨零排放列入氣候變遷因應法。但根據環境部八月公布的二○二一年二氧化碳排放當量卻增加,不僅無法達成減排二%的當期目標,更令人擔心要如何達到二○二五年減排十%、二○五○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因此, 政府除了要檢討目前執行狀況,還需審視能源轉型、碳訂價與交易制度,以及運輸與產業部門的減碳積極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