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面對氣候變遷,台灣不是大旱就是大雨,即便砸下重金建造治水工程,似乎仍不堪一擊。水利專家表示,台灣過度迷信工程,但事實上再完善的建設,仍然無法阻擋極端氣候的威脅,未來的防災思維,可能必須轉變為如何預警、疏散與保命,財產已不再是第一考量。

為響應全球淨零碳排倡議,新光保全(9925)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及國內外20幾家企業成立「台灣淨零行動聯盟」,共同推動「台灣淨零排放倡議Net Zero 2030/2050」,將以內湖總部及相關營運據點的淨零碳排為努力目標,展現對氣候變遷危機議題的重視。

雲林地區顯著下陷面積近200平方公里,恐危及高鐵沿線。雲林縣政府為因應56年大旱,並改善超抽地下水情況,與金門酒廠合作種「省水作物」高粱因應,雲林縣政府農業處表示,中央補助不但可以鼓勵農民轉種植省水作物,還可以防止超抽地下水,進而防高鐵沿線地層下陷。

依據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今年8月最新的AR6報告,其明確指出的是氣候變遷對於地球人類的影響已經達到紅色警戒(Red code for humanity)的程度。

美國氣候特使凱瑞(John Kerry)訪中行程或有重大進展,消息指出,中國計畫將2060年碳中和目標大幅提前至2050年,並承諾停止投資國際燃煤項目,未來幾周將是凱瑞氣候外交關鍵期。

為因應全球氣候變遷,世界各國多開始管制溫室氣體排放,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中國稅務資深執行副總經理陳文孝表示,全球許多大型企業要求旗下供應鏈加入碳排放考量。為強化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和競爭力,建議企業可先將短期目標放在降低歐盟邊境碳稅對台灣出口產品的影響,而中長期目標則著重於發展架構完整的低碳產業鏈。在建立碳交易機制方面,可參考中國大陸的發展經驗。

聯合國旗下的世界氣象組織調查1970至2019年發生過的災難,是有史以來針對極端水文與氣象造成死亡與經濟損失的最全面性調查。

行政院昨裁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應明確納入2050淨零排放目標,環團多半表示肯定,但行政院現在只喊目標,尚未提出更明確的減碳政策工具及完整構想,應該立即送出院版草案以供檢視,且除了2050以外,也要同步修正2035、2040等中短期減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