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學者指出,國內教育過去著重氣候變遷科學研究,還沒跟上業界實務發展。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已持續參與氣候變遷大會10年,今年也將克服疫情帶來的不便,出席周邊會議。

2020年電力排碳係數出爐,僅微降至0.502,未達成政院設定減碳目標。台電解釋,主要是去年水力發電受乾旱影響減半。

台灣氣候服務聯盟與中經院今(18)日舉辦「台灣氣象產業」論壇。關於推動能源轉型必須不斷提升再生能源占比對供電的影響,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坦言,因為我們不能控制老天,當我們大量使用再生能源,就必須更倚賴對氣候的預測、瞭解和掌握,才能更放心大膽將更多再生能源引進電力系統。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昨天在立院經委會答詢立委賴瑞隆時表示,落實2050淨零碳排的路徑圖最快今年底會提出。

二○二一年無疑是國際氣候變遷年。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公布第六份氣候變遷報告第一冊(IPCC AR6 WGI);諾貝爾物理獎頒給兩位氣候變遷研究先驅,推崇他們數十年來針對全球暖化提出的先知卓見與預警;即將於十一月初在英國格拉斯哥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廿六次締約國大會,預計將正式達成二○五○年淨零排放的決議。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為止,全台遭逢56年一遇的嚴重乾旱,政府不僅重啟數百口備援水井,甚至還開鑿許多新的水井應急,最後終於度過難關。

美中外交高層官員6日在瑞士蘇黎世會談六小時後達成協議,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今年底前舉行「線上拜習會」,象徵雙方朝緩解當前緊張關係跨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