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媒體報導,經濟部今天坦承三接興建已傷到藻礁;經濟部晚間澄清,損傷是指中油以棧橋方式施工,對0.4公頃的水下礁石造成影響,僅占總面積的萬分之4。

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今(1)日出席全球化講堂致詞時指出,「現在談三接」,對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所談的淨零碳排歷程來說「是落後了」。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昨(1)日呼籲各金融機構董、總,從現在開始盤點並思考自身碳排量,以及投融資客戶的碳排量;他說「過度國防或聲色犬馬的產業,要做一些取捨抉擇」,面臨極端氣候變遷下的風險與商機,需從董事會高度,從策略上去發揮加強金融影響力。

甫落幕的聯合國第26屆氣候峰會(COP26)訂下「格拉斯哥氣候協定」,要求各國需在明(2022)年底之前強化「2030年減排目標」。

民眾投書媒體指COP26後有些國家為達到淨零排放目標,開始要蓋新核電廠。

今年冬天歐洲與亞洲特別冷,中國大陸為為響應國家「能耗雙控」的號召,各地紛紛傳出「開三停四」的限電的措施,甚至要求工廠全面停工,以達成減碳的目標;同時也帶動天然氣價格飆漲、嚴冬即將來臨之際,許多民眾將改用燃油取暖,致使燃油發電成本上升,台商為避免不斷電,雖自備發電機設備,但發電機所使用的煤油成本,也會水漲船高。

在接下來的四天裡,世界貿易組織(WTO)有望終於產出一份終止有害漁業補貼的協定。這份協定是超過廿年談判的結晶,也與台灣息息相關,因為台灣是全球前十大有害漁業補貼提供國之一。

新北市府昨辦首屆「新北青年氣候論壇」,邀請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綠色和平等團體青年代表分享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