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碳定價」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藉價格誘因引導降低碳排放量,是京都議定書所建構的核心減碳工具。

考量空污總量管制區內污染源交易冷清,廠商間常有「惜售」問題,且地方政府雖握有「空污抵換來源」,卻缺乏可以依循的拍賣規則,導致污染減量效益不彰。

台灣在揮別領先世界經濟成長的二○二一年之際,愕然發現迎來的虎年已是洶湧的淨零排放浪潮。

面臨碳中和的國際趨勢、國內的減碳與綠電義務要求,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德國萊因13日主辦「綠電解決方案與碳中和管理研討會」,邀集國內有綠電及碳管理需求的企業參與,針對企業碳中和、綠電建置與採購的商務、技術、法律及環境實務議題進行交流。

因應國際減碳趨勢,KPMG安侯建業指出,企業可採四大策略達到低碳轉型,包括建立永續治理組織、建構氣候風險因應能力、落實低碳轉型策略與目標、擴大價值鏈減碳影響力。

COP26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定》後,全球永續發展邁入新的里程碑。本文扼要整理2家國際永續智庫共15項新趨勢分析的內容,提供企業永續人員2022年布局參考。

在蔡總統首度提出2025能源轉型方案時,外界就警告蔡政府對用電成長的預估太樂觀,圖為裝置速度落後目標的太陽能光電裝置。

媒體報導碳關稅趨勢恐壓垮中小企業,及臺北市柯文哲市長質疑中央政府未有作為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