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發生於2001年1月,污染範圍位於台灣墾丁國家公園境內的龍坑生態保護區。事件為保護區的生態帶來浩劫。2003年,環保署向挪威法院提出賠償訴訟,這成為台灣首宗跨國訴訟的油污事件。

而這次重大災害,主管單位在事件發生後廿天才確認事態的嚴重,而拯救行動的加入,用最原始的方式撈取浮油,似乎又帶來更多的生態破壞。時值至今,許多學者專家已經無奈的,提出讓自然自淨作用,取代其它保護工作的建言,對於追求非核家園的我們,...

大甲溪自三千八百多公尺的中央脊梁山脈奔流而下,湍急水流宛如畫刀,在地表刻出壯麗絕美的景觀,也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與人文。

台灣自經濟掛帥後,過度開發的惡果不斷顯現,土石流與河川毒化最為驚心動魄........漸漸地,一股反省的力量在匯集,彷彿呼喚溯魚回原鄉的動力。

為了對大河有更多的了解,作者走訪流域,藉文獻圖籍、耆老口述、近身觀察,其能拉近人與大河的距離並修補長期的裂痕。

這是一本認識大甲溪的入門書,...

時報文教基金會與經濟部水資源局共同舉辦的「再造九份二山-原鄉重建之夜」在台北中正紀念堂登場。會中邀請各族的原住民在現場歌唱、舞蹈、吟詩,希望原住民愛好大自然的原始本性,使綠化山林的推動工作變得豐富而活潑。

行政院院長唐飛、政務委員黃榮村、陳錦煌、立委趙永清、中國時報發行人余建新、時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余範英及經濟部水資源局局長徐享崑都應邀親臨現場。

微涼的晚間,台北中正紀念堂充滿原住民的熱情。在蔚藍的燈光下,「...

由時報文教基金會、經濟部水資源局共同主辦的「水的關懷─二十一世紀的海島願景」研討會今天早上在國家圖書館隆重舉行。總統府副秘書長簡又新特代表陳水扁總統致詞,對時報文教基金會十年來結合政府機關代表、學者專家及熱心環保工作者,共同研商永續經營水資源的策略與方針表達由衷的嘉勉。

陳總統在書面中指出,去年九二一大地震,讓台灣人民深刻經歷到山川變色的衝擊,今年的高屏溪毒水事件,更讓我們意識到南台灣的河川生命資源,已遭受到致命的戕害。...

九二一震災一年來,九份二山南路貓羅溪上游集水區以種檳榔為主要經濟來源的中寮鄉合興村村民們覺醒了,意識到唯有進速進行造林,才是根本之計,於是自動發起要「將檳榔園變綠林」,計劃若能成功,將成為民間造林的優良示範,一旦造林成為全民運動,中台灣枯禿的山巒重新長綠,水源得以涵養,珍貴的國土不再流失,才有永續經營台灣的願景。

去年九二一,百年的大震災,重創了中台灣的的山河容貌,尤其震央所在的九份二山,走山移地,山壁崩塌面積達180公頃。...

在世紀末的轉戾點,我們不能不問:我們將要交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台灣、什麼樣的未來?在二十一世紀來臨前,我們對這塊土地是否要有所許諾?

公與義的社會就是我們的許諾和願望。

公與義社會的成形,政府的角色扮演,法制規範的建構有其必要,社會大眾公民意識的覺醒,社區力量的凝聚,以及公民倫理的重組,無疑更是形成公民社會的必要條件。台灣社會能否從傳統走向現代,進而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新境界,是無論朝野、...

在「浩劫之後-九二一大地震的省思與前瞻」座談會中,與會的官員、民代與學者均認為,我們必須認真從這次震災汲取經驗與教訓,積極建立制度化的救災體系,強化救災能力與裝備,賑災措施要兼顧災民需要與社會公平性,對災民及救援人員提供心理輔導,追究不法建商及建管單位的責任,並且結合社區力量,重建更美好安全的家園。

座談會由時報文教基金會及中時報系主辦,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主持。與會者包括經建會主委兼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江丙坤...

被遺忘的島嶼─蘭嶼社區
交纏在傳統與現代、南島族群與自我認同、文化追尋、反核廢料、失落的傳統建築、未來的希望之間,蘭嶼的問題其實是無比複雜的。從十年前的反核廢料開始,蘭嶼的共識多是建立在「不要什麼」上。
對達悟族人而言,「社區」 是個未曾聽聞的東西,何況還要「總體營造」。凝聚共識發展所遇上的困難得以想見,然而,這也是蘭嶼面對現實思考「要什麼」追尋的起點。

哈瑪星築夢記─西子灣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