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淨零

氣候變遷對環境、經濟及社會造成之影響與衝擊日益嚴重,近年全球加速減碳,全球已有127個國家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Net Zero),我國鄰近日本及韓國亦已公開承諾,中國則提出2060淨零的目標。2021年1月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隨即發布重返巴黎協定之行政命令,將氣候危機納入美國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之中心考量,並且明確宣示在2050年以前達成淨零排放。

背景說明

2050淨零碳排已是多國的減碳目標,金管會日前亦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全體上市櫃公司須於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環保署表示,碳盤查將採分級管理,過去查驗機構需由國際認可機構執行,未來企業可依照自己需求,於國內查驗機構查驗即可。

除碳盤查外,碳定價一直也是爭議的焦點。有許多業者建議,政府碳費訂定多參考其他已開發國家所訂的碳費,不應以單一國家做比較,同時應針對產業別訂定詳細的計算公式,逐年調整,採浮動式計價推動,分階段調整,或依油價一樣,有調、降調等升依循,並有更多類似於抵換專案的計畫,讓中小企業也能承擔並執行。

至於碳費該收多少?環團與工總也不同調!工總調查關於碳費的定價,有47%的企認為碳費為每公噸100元最為合理。立委蔡壁如則批評,碳定價太低,無法引導高碳排產業轉型。民眾黨認為碳費每噸300元,且每兩年要滾動式調升。依照倫敦政經學院(LSE)研究,每噸碳排收300元,每月電費僅增45元。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應達到每公噸75美元(約台幣2200元),中研院經研所研究員蕭代基則同民眾黨意見,參考英國學界建議,認為每公噸應收取300元。

但不論收費多少,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21年實施碳排放交易有29國,使用碳稅、碳費有35國,加總為64國家或地區。以2020年為例,530億美元碳定價收入僅涵蓋全球不到22%碳排放量,顯示碳定價必須加快推動。

活動照片

  • 水利署魚寮會勘

    水利署魚寮會勘

  • 水利署魚寮會勘

    水利署魚寮會勘

  • 南故宮會勘

    南故宮會勘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

  • 邱文彥 (溫管法催生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及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邱文彥 (溫管法催生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及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相關文章

你對抖音(台灣使用的是國際版TikTok)的印象還停留在資安疑慮,或搞笑、惡作劇、熱舞和無厘頭影片嗎?國內正在討論TikTok「禁不禁」的問題,而國外已有氣候跟環境專家意識到,想跟年輕人溝通,可能TikTok更有效。

微軟創辦人 比爾蓋茲 (Bill Gates)談到 氣候變遷 時表示,他自認是個「現實主義者」。這意味他承認世界已沒有機會,可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的攝氏1.5度內。

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締約方大會第十五屆會議(COP15)主席國中國周一(12月19號)宣布,最終達成了一項關於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協議,試圖阻止對人類至關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及其資源的破壞。聯合國秘書長嚴厲批評人類已經成為“大規模滅絕性武器”,稱是時候與自然“締結和約”了。

林務局與國立台灣工藝研究展中心今於台北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中心,共同舉辦「2022年台灣竹論壇─Next Generation次世代竹論壇」,林務局長林華慶表示,除引進高效率竹材生產機具,也積極規畫國、公、私有林竹林經營並導入相關政策資源,預計明年1月起實施。

歐盟各國18日針對強化並擴大碳市場達成共識,排碳量交易將擴大到取暖與道路運輸部門,要求發電、鋼鐵等多種產業加速減少碳排量,並涵蓋船運業。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資深會計師洪于婷今(15)指出, 歐盟 議會和歐盟理事會於12月13日針對「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達成共識,相較於之前公布草案內容,本次協議內容包含:將適用範圍擴大到氫、特定前驅物(precursors)、部份間接排放和下游產品,且將碳邊境調整機制延至2023年10月1日起實施,新法也將遵循世界貿易組織(WTO)所制定之規範。

美國能源部可望今天宣布其研究人員已經在核融合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突破」,這項技術被認為可能為電力來源帶來變革。但專家認為,運用核融合來發電可能得再等20、30年。

10日,加拿大蒙特婁的天氣一下子降到零下5度,冷冽寒風中,上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與原住民代表、加拿大在地團體與居民匯聚在皇家山公園,他們朝著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大會(COP15)的會場前進,希望那些手握生物多樣性決策權的各國代表們可以聽到場外民眾的聲音——「Stop the Same」(改變現狀)、「Stop Ecocide」(不要生物滅絕)、「Justice for Our Future」(世代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