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淨零

氣候變遷對環境、經濟及社會造成之影響與衝擊日益嚴重,近年全球加速減碳,全球已有127個國家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Net Zero),我國鄰近日本及韓國亦已公開承諾,中國則提出2060淨零的目標。2021年1月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隨即發布重返巴黎協定之行政命令,將氣候危機納入美國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之中心考量,並且明確宣示在2050年以前達成淨零排放。

背景說明

2050淨零碳排已是多國的減碳目標,金管會日前亦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全體上市櫃公司須於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環保署表示,碳盤查將採分級管理,過去查驗機構需由國際認可機構執行,未來企業可依照自己需求,於國內查驗機構查驗即可。

除碳盤查外,碳定價一直也是爭議的焦點。有許多業者建議,政府碳費訂定多參考其他已開發國家所訂的碳費,不應以單一國家做比較,同時應針對產業別訂定詳細的計算公式,逐年調整,採浮動式計價推動,分階段調整,或依油價一樣,有調、降調等升依循,並有更多類似於抵換專案的計畫,讓中小企業也能承擔並執行。

至於碳費該收多少?環團與工總也不同調!工總調查關於碳費的定價,有47%的企認為碳費為每公噸100元最為合理。立委蔡壁如則批評,碳定價太低,無法引導高碳排產業轉型。民眾黨認為碳費每噸300元,且每兩年要滾動式調升。依照倫敦政經學院(LSE)研究,每噸碳排收300元,每月電費僅增45元。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應達到每公噸75美元(約台幣2200元),中研院經研所研究員蕭代基則同民眾黨意見,參考英國學界建議,認為每公噸應收取300元。

但不論收費多少,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21年實施碳排放交易有29國,使用碳稅、碳費有35國,加總為64國家或地區。以2020年為例,530億美元碳定價收入僅涵蓋全球不到22%碳排放量,顯示碳定價必須加快推動。

活動照片

  • 水利署魚寮會勘

    水利署魚寮會勘

  • 水利署魚寮會勘

    水利署魚寮會勘

  • 南故宮會勘

    南故宮會勘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

  • 邱文彥 (溫管法催生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及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邱文彥 (溫管法催生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及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相關文章

新冠 疫情 不只讓世界發展慢下來,還使人忘記 氣候變遷 的嚴重性!一項針對1900萬條推文的網路使用習慣研究發現,2019到2021年間人們對 新冠肺炎 的關注,導致氣候變遷備受冷落,下滑了3成。

2022九合一地方大選今(21)完成候選人號次抽籤。環保團體則在北市府前召開記者會,呼籲候選人盡快提出氣候政見。綠色和平表示,9月起陸續彙整「氣候政見意見書」送交地方首長候選人,僅有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及蔣萬安、台南市長候選人黃偉哲及許忠信四人回應。

營建業留意, 環保 署去年發布修正《營建工程 空氣汙染 防制設施管理辦法》,將於今年11月上路,從擴大管制對象、提高圍籬等六大面向強化管制工地空汙,預估4,000處工地受影響。環保署提醒,常見工地錯誤包括圍籬種類不符規定、砂石土方等未覆蓋防塵網等,業者應留意。

海洋越變越熱,導致中國沿海降雨增多。1項國際性的研究發現,過去36萬年來,中國東部發生的季風雨增加與海水的熱含量提高有關。專家也提醒,如果人類持續製造溫室氣體讓地球 暖化 ,不只海水溫度越來越高,還包括出現暴雨及海洋生態系統破壞。

為因應蔡英文總統提出的「二○五○淨零排放」遠期目標,民進黨政府認為二○一五年通過的「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溫管法)所規定的 減碳 目標過於保守,而由 環保署 進行修訂,推出更為積極的減碳法規,並將法案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業經行政院會通過,目前正在立法院審議中。

台灣2009年起推動碳 足跡 標籤,但至今僅核發1240件產品,效率不彰,立委要求檢討, 環保署 表示,過去沒有母法規範,因此碳足跡標籤政策為鼓勵性質,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若修法通過為「 氣候變遷 因應法」後,將有母法可強制要求。

一項調查顯示,去年全球對氣候變遷的擔憂不增反減,只有不到半數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遷在未來20年可能對他們的國家造成「非常嚴重的威脅」。

俄烏戰爭已持續超過半年,歐洲多數國家追隨美國腳步,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大幅減少,甚至停止向俄國購入天然氣,此舉連帶造成化石燃料價格在國際市場不斷飆升。影響所及,向來倚賴俄氣的歐洲,在俄國輸歐的「 北溪 一號」與「北溪二號」兩條管線確定無法供氣後,今年冬天的能源供給不僅面臨嚴峻挑戰,更已出現長期性的能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