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殷乃平
鄭崇華
王伯元
朱雲漢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許嘉棟
陳添枝
薛琦
2025年10月川習釜山會談達成芬太尼關稅降低等協議,但臺灣議題遭忽略,引發我國被邊緣化疑慮。學術文獻指出美中已進入「對等競爭」階段,臺灣在政權合法性、威懾能力等多面向占核心地位,而大陸近期透過「鍾台文」系列推進統一論述,美方卻保持沉默,顯示情勢不容樂觀。當前臺灣籌碼有限:國防方面美國積欠逾6600億元軍購、賴政府「境外敵對勢力」定調擾動平衡,僅剩產業連結可資運用。經貿數據顯示,臺灣2025年前七個月對美順差達726億美元居首位,資通訊產品出口占美相關進口17.8%並享零關稅優惠,但出口結構過度集中恐致經濟失衡,且此優勢能否持續最終取決於川普政府政治考量,臺灣亟需審慎運用有限籌碼以維護戰略地位。
一個悄然蔓延的問題 正困擾中國並侵蝕其經濟 :中國陷入了一個極為激烈的競爭循環,不僅導致企業利潤受到侵蝕,還令勞動者陷入殘酷的職場競爭,並推動了通縮螺旋。
中共中央委員會於10/20到10/23舉行會議,研究「十五五」規劃,會後發布的公報將透露北京方面打算如何引導經濟度過動蕩期。 市場觀察人士希望北京方面能採取實質性舉措,推動經濟向由消費引領的增長模式轉型,擺脫對出口和債務驅動型投資的嚴重依賴。
中共第20屆四中全會將於10月20~23日舉行,審議自2026年起往後五年大陸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十五五」規劃。 瑞銀8日發表報告預測,大陸將把「十五五」時期的GDP增速目標定在4.5%~5%。
中央銀行7日公布9月外匯存底餘額,單月增加55.13億美元,結束連二月下滑,更一舉衝破6,000億美元大關,達6,029.43億美元,再寫歷史新高,持續穩居全球第四大。
香港正積極推動數位資產發展,多家券商及上市公司也透露將布局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s ,簡稱RWA)代幣化之際, 大陸證券監管機構傳出建議部份當地券商暫停在香港的RWA代幣化業務。反映大陸當局對離岸數位資產市場發展的擔憂。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