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會/陸十五五GDP將增速 瑞銀:目標4.5%~5%

中共第20屆四中全會將於10月20~23日舉行,審議自2026年起往後五年大陸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的「十五五」規劃。瑞銀8日發表報告預測,大陸將把「十五五」時期的GDP增速目標定在4.5%~5%。

大陸「十四五」規劃首度未定GDP增長目標,僅官方提到預計該時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5.5%。發改委稍早表示,2021~2024年,儘管經歷國際環境劇烈變化等多重困難挑戰衝擊,但GDP保持年均5.5%的增長。今年為「十四五」最後一年,官方GDP增長目標為5%左右。上半年實際增速為5.3%。瑞銀投資銀行高級中國經濟學家張寧在報告中指出,上述較低的增速目標仍具雄心。

日前有分析認為,「十五五」規劃將把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置於首要任務,對此瑞銀也預計,大陸政府將繼續把資源配置在基礎研究、前沿研究,以及面臨技術瓶頸的領域,以推進科技自立自強。

瑞銀認為,重點方向或包括新一代訊息技術、人工智慧及其應用、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技術,以及對現有產業的數位化升級。可能力爭到2030年,將數位經濟核心產業在GDP中的占比提高至13%或以上,高於2024年的10.4%。

報告還預計,規劃將提出進一步向外資開放服務業,重點領域包括電訊、醫療健康、教育、養老、文化和旅遊、體育及金融,同時推動大陸企業在全球擴張。

四中制定「十五五」 拓未來發展路徑

根據官方對今次「十五五規劃」的描述,它將繪製出從2026至2030年國民經濟發展的藍圖和行動指南。官方稱,「十五五」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中國在2035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過渡期。

官方的表述屬「宏大敘事」。就具體操作而言,就是要通過規劃來應對當前中國經濟面對的內外挑戰,用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話說,規劃需為中國及世界提供「確定性中國方案」,通過穩增長訊號和政策一致性評估,增強市場信心。

中國目前內外時局複雜。首先是國際環境多變,國家主席習近平說,是「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明顯增多」,既然如此,中央需增加確定性,力求穩定,而透過五年規劃發展綱要,以此來打出經濟燈號的確定性。

除「攔路虎」 2035年建現代化強國

而國內方面,中國持續多年經濟放緩,現在又實質進入通縮,再加上貿易戰,要走出經濟困境着實不易,需要新的經濟政策和方針,走出新的經濟路向,市場期待五年規劃能發出明確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訊號。「十五五規劃」將會如何制定,以迎接當前中國經濟內外挑戰?

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內部挑戰主要包括國內需求不足、消費疲軟、房地產市場低迷、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產業過剩產能問題;外部挑戰則涉及中美貿易戰升級、地緣政治風險、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保護主義抬頭。這些因素直接導致經濟增長放緩,成為中國2035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攔路虎」。如何解決上述問題,應該就是「十五五規劃」制定的鑰匙所在。

大國博弈 擴大內需減對外依賴

從中央高層近年多次的政策宣示不難看出,「擴大內需」將是「十五五規劃」的重要部分。前人民銀行貨幣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認為,未來大國間的博弈競爭一定是會更加的激烈,中國「發力」的關鍵一定是在內部,必須提升內需來穩住經濟,來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

市場預計,包括「以舊換新」等刺激消費的政策將會繼續加碼。此外,政策將偏向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轉移財政支持從投資向消費傾斜,提高家戶消費佔比。

與之配套的是,完善和提升社會福利體系。隨着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未來5年公共政策和公共支出的重點,將側重於提升社會福利。這意味着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中央政府將會投入更多資源,從根本上解決民眾的後顧之憂。

規劃的另一個戰略方向相信是繼續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決定了中國在國際競爭中能不能夠勝出,能不能走到世界的前列。李稻葵認為,未來的5年,在擴大內需的同時,可以觀察到中國比以往更積極進行產業轉移。

投資機構預期,政府將加大力度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如通用人工智能、生物經濟),布局未來產業先導區。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投資人力資本,提質擴容高等教育,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

投資基建的重點則將轉向西部地區。事實上,中央今年啟動的數個超級基建工程,如川藏鐵路、雅江水電站工程、新藏鐵路等,均集中在中國西部地區,目的便是要將此處從「發展窪地」轉變為「經濟腹地」,打造新的增長引擎。

而外界最為關注的恐怕還是規劃如何設定未來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的確,規劃GDP增速,對中國未來5年經濟有重大影響。畢竟經濟增長指標仍是一個錨,可以錨定未來5年經濟的走勢。

據悉,中央領導層最看重的,是兩個目標,即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未來10年間中國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所以,依據按照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倒算,未來10年的年均GDP增速應達到4.3至4.4%。內地經濟界保守估計,十五五規劃期中GDP增速目標最低也會設在4.5%左右。

總之,十五五規劃不僅是經濟藍圖,還將影響全球供應鏈和投資格局。若成功實施,中國經濟將更具韌性,助力2035年經濟規模翻番目標。

世界銀行上調中國今明年GDP預測

世界銀行發布半年一度的《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展望》報告。報告指出,該區域經濟表現持續優於全球其他地區,並同步上調中國今、明兩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期。其中,今年經濟增長預測從半年前的4%上修至4.8%,2026年亦由4%調升至4.2%,但關注出口放緩及公共債務上升影響。此外,世界銀行預估,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明年南亞經濟增幅將從6.6%顯著放緩至5.8%。

  針對整個東亞及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展望,世界銀行將今年增長預期,由4月評估的4%上調至4.8%,略低於2024年的5%;2026年增速預測也從4.1%調高至4.3%。若排除中國,該區域今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上修至4.4%,2026年則維持4.5%不變。

  報告中提到,儘管區內零售額有所增長,但消費者信心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準。同時,在近期關稅上調之前,出口雖見加速,但新出口訂單表現仍顯疲弱。

WTO預警:全球貿易增速或暴跌72%,特朗普關稅炸彈恐明年引

世界貿易組織(WTO)表示,全球貨物貿易的增長預計將在明年大幅放緩,此前在2025年上半年展現出的驚人韌性,反映出美國總統特朗普關稅對國際商業的拖累效應正在延遲爆發。這家總部設在日內瓦的國際組織於本週二在一份報告中預測,今年的商品貿易量將增長2.4%,這比其在8月預測的0.9%要快得多。

然而,與這一大幅上調對應的是,WTO對2026年的預測進行了大幅下調:預計明年僅增長0.5%,而兩個月前預測的增幅爲1.8%。這意味著,全球貿易增速將急劇放緩,降幅高達72%(從2.4%降至0.5%),或從原預測的1.8%降至0.5%,降幅高達72%。

WTO指出,這些大相徑庭的預測表明,特朗普針對美國進口商品實施的分國別、分行業的全面高額關稅,其全部影響可能會推遲到明年纔會顯現。該報告稱:“由於更高的關稅現已生效,且貿易政策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市場預計此前爲應對關稅而進行的‘搶先採購’活動將逐漸結束,累積的庫存將被消耗,全球中國生產總值(GDP)的增長也會放緩。”

報告還提到:“在發達經濟體中,已觀察到貿易和製造業產出可能出現疲軟的跡象,包括企業和消費者信心的下降,以及就業和收入增長的放慢。”WTO總幹事恩戈齊·奧孔喬-伊維拉(Ngozi Okonjo-Iweala)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面對這些“單邊”措施,全球貿易所展現出的韌性,說明有一個“核心”經濟體羣體仍在爲全球貿易體系提供穩定支撐。她強調,全球四分之三的商業仍然是按照WTO的規則來進行的。

WTO表示,推動今年上半年全球貿易活動強勁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人工智能相關的商品出口。根據對約100種相關產品線的統計——其中包括半導體和處理器、成品計算機、雲服務器和電信設備——該類別的貿易量同比增長了20%以上。

相比之下,WTO報告指出,非人工智能商品的貿易增長幅度不到4%。WTO強調,儘管人工智能相關產品在上半年世界商品貿易中所佔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但“它們對同期整體貿易增長的貢獻接近一半”。

WTO預測,到2026年,貿易放緩將全面到來,原因是“全球經濟降溫,且更高的關稅所帶來的全面衝擊終於得到了整年的充分體現”。

相關新聞

中國商務部今日宣布,即日起將對稀土相關技術、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商務部發言人表示,目的是為更好的維護國家安全及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
今年諾貝爾獎為我們打開了兩扇通往科學未來的窗,化學獎頒給了三位創造「金屬有機框架」(MOF)架構的科學家,他們為分子世界建造了新的房間;...
繼先前NVIDIA與OpenAI的深度技術綁定,隨後AMD以股權換取OpenAI數百億美元大單,共同開啟全球AI與半導體市場的全新戰略時代...
中央銀行7日公布9月外匯存底餘額,單月增加55.13億美元,結束連二月下滑,更一舉衝破6,000億美元大關,達6,029.4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