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

路透社20日報導,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指出,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和日、韓官員在會談中承諾,三邊將深化對氣候變遷、因應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以及經濟彈性與復甦方面的合作。

歐盟上周公佈「碳邊境調整機制」,預計2026年起正式對出口至歐盟的高碳排產品課徵關稅。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蔡其昌、蘇巧慧及林楚茵邀請專家學者開記者會,強調美、日皆表達將跟進碳關稅制度,所帶來的全球效應恐影響各國產業鏈,因此提出速修「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為「氣候變遷行動法」、完備台灣碳定價、各部會啟動淨零路徑等主張,重申台灣政府應積極面對,提出具體方案助產業低碳轉型。

受到2020年沒有颱風攪動海面,較高溫的海水讓珊瑚持續處於「發燒中」、致使珊瑚白化,綠色和平發起「光影珊瑚」監測計畫,在墾丁、小琉球、綠島結合潛水社群記錄10株珊瑚復原狀況並製成縮時紀錄片,發現近半數在白化後難以自行復原,隨即被藻類覆蓋、瀕臨死亡,顯示海平面以下的氣候危機持續嚴峻,人類應制定積極減碳目標展現氣候治理決心。

針對碳排過高、氣候變遷等影響,歐盟本月稍早提出相關政策,包括復育森林、泥炭地等,盼可藉「碳排吸塵器」減少碳排放量。對此,坐擁大片森林的羅馬尼亞力表支持,但表示各國仍須開會確立相關目標和金援。

國際能源總署(IEA)今天(20日)表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23年創下歷史新高,因為預計只有2%的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後復甦資金用於清潔能源上。

氣候變化是今日國際頭等大事之一,全球變暖帶來的各種變化日漸顯著。聯合國提出一個地球變暖的上限 — 氣溫比前工業化時代最多高1.5℃,科學家指出,要達到這個目標,前提是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發生迅疾的、影響長遠的、前所未見的改變。

蔡英文總統已宣示2050達到淨零碳排,不過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進度延宕,外界關注淨零碳排期程、碳費徵收、部會權責分工等三大爭點,環保署官員表示,疫情期間仍持續與各部會、產業界以視訊方式溝通,今年一定會送進立法院,且修法版本一定會比先前釋出草案更「積極」。

經濟部指示台電研議即時電價方案,初步將朝分三級、價差拉大、高壓用戶試行等方向討論,希望有助於減緩尖峰時段用電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