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

躺在行政院逾一年半的「臺北市淨零排放管理自治條例」,終在春節前獲行政院核定。這是第一個完備法制程序的地方政府氣候變遷與淨零管理自治條例,也是地方氣候治理的新里程碑。背後推手、台北市環保局前局長劉銘龍今天指出,雖然有三項條文與中央牴觸未予核定,由於中央對於這些條文,後來已頒布全國一致的作法,因此無礙台北市府日後執行。

科技大廠聯手推動循環經濟,期望透過回收、維修、租賃及再利用等方式,延長電子產品生命周期,達環境永續。但這條循環經濟之路,面臨的是法規及消費習慣挑戰,已有科技大廠積極投入。本報特別製作專題報導,看業者如何打造循環經濟這一門好生意。

國際第一個獲得認證的水利政府部門,也是國內榮獲PAS 2080證書的首例

143項企業可直接套用,申請碳權專案更明確,且能進行交易

環境部1日公布首批自願減量方法清單,共13類143項方法,提供企業直接套用,申請碳權專案將更明確,而且取得的碳權將可在碳交所交易,也可用於環評增量抵換。其中,汰換燈具等10項常見的簡易減量方法,則可免除第三方驗證,簡化行政作業,增加申請意願,為本土碳權邁出一大步。

環境部在去年10月公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碳權專案管理辦法),規範碳權的取得、...

經濟部預告今(2024)年再生能源躉購費率草案,太陽光電費率整體下修,但是新增最小10瓩以下級距,每度最高5.7元,鼓勵發展微型屋頂光電。環保團體表示認同,也指出費率仍太低,每度6~7元才夠讓公民電廠成本打平。光電業者則憂心,整體費率調降影響建置誘因,去年案場完工量僅有50%,今年費率再降,光電建置量恐怕再度未達標。

碳費2025年開徵,台灣區水泥工業同業公會昨(22)日表示,政府對高占比的進口水泥未同步徵收碳費,對本土業者相當不公平,呼籲國內碳費、進口產品碳費應同步上路,「政府再不作為,將讓國產水泥業面臨生死存亡困境」。

碳費今年上路,明年徵收。在全球實施碳定價國家中,台灣獨步全球創立碳費制度,對此,企業疾呼兩大訴求,包括確實接軌國際,達到相互扣抵且避免重覆課徵;以及確實對進口產品開徵碳費,以避免不公平競爭。

今年起排碳有價!依環境部規畫,今年第一季碳費將由碳費審議會拍板,排碳2.5萬噸的事業單位明年將要繳交碳費,環境部3日與環團座談時卻表示,擬提供各廠2.5萬噸的免徵額度,環團當場批評,如果有公司刻意化整為零,就能獲得更多的額度,且以碳費一噸算300元共500餘家,碳費恐減徵37億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