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投資自然必須要有制度配合,目前農委會「接受捐款執行認養植護樹與野生動物保育作業要點」收受企業捐贈,卻不管是否有「外加性」、得以確實有利於生物多樣性、是否可以惠益原住民的做法,實可謂為德不卒,且有政府帶頭漂綠之嫌。目前林務局積極推動之林業多元生產、殘餘木料運用,亦缺少惠益共享與生物多樣性的監管機制。
台灣明確將「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入法,企業是真永續還是「漂綠」,也成為各方關注的議題。對此,環保署表示,台灣分階段徵收碳費,同時鼓勵企業執行自願減量專案,對於減量額度抵換交易有把關機制,讓碳交易是減碳助力而非漂綠。
立法院三讀通過環境部組織法,特立設環境部,明定9大掌理事項,包括環境影響評估、環境檢驗測定、空氣品質及水體品質保護等,並設立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化學物質管理署、環境管理署,以及國家環境研究院氣候變遷署、資源循環署等4個次級機關。然 未納入山林水土等業務,僅附帶決議要求政務委員督導成立「自然資源整合治理小組」,環團直言,行政院多個橫向聯繫小組功能往往不彰,對整合不抱期待。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環保署委託金管會、指定由證交所主辦成立的「台灣碳權交易所」,可望在7月成立。金管會主委黃天牧27日表示,7月上路後第一階段是「代購」國外的碳權,供國內企業降低成本,第二階段是國內次級市場自由交易,則須等環保署年底前訂定子法,最快恐要到2024年。
配合2050淨零排放目標,台灣最快明年(2024年)下半年開徵「碳費」;台北市前環保局長劉銘龍也在臉書上提出自己對於碳費的看法;他提到,自己與英國學者J. Burke交換過意見,英國與能源減碳有關的稅制複雜,且高排碳產業皆納入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UK ETS),台灣不能只看CCA優惠費率一角,至少提出到2030年碳費費率的上升趨勢,讓企業及早佈局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