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

最近我應邀到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作一場大規模的通識教育講座,我粗定的講題是「為什麼天才總是成群地來?──漫談學術環境的營造」,在演講中我提到:我們太注重線性的、縱向式的傳習與聽受,往往忽略橫向的、從側面撞進來的資源,事實上這兩者缺一不可,應該交叉循環為用。

我想從幾個事件說起。幾年前我與一位留英的政治思想史學者談到,我讀英國近代幾位人文學大師的傳記時,發現他們並不都是「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而是有參加不完的社交或宴會,...

但是,後來我的興趣還是在了解:是什麼歷史因素造成了今天的我們?這就牽涉到近世中國。我的「近世」從明代中期一直到1950年代,關心的重點是思想、學術以及文化的歷史,事實上只要是這幾個世紀中的問題,我都有濃厚的興趣。當然在我處理過的各式各樣主題中,還是可以勉強找出兩、三個理路。譬如:明末清初與清末民初的兩次思想轉型、明代後期以來商業社會、城市文化與古典儒家以農業文明為主的思想心態之間的較勁與磨合等。當然,我也寫過一批與章太炎、梁啟超、胡適、...

在這次九二一大地震以後,全民的熱情與愛心紛紛投入,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但是另一方面,這次災難對每個人來說,也都是過去從未經歷過的一種不可承受之痛。以往國際上對於台灣所造就的各項奇蹟,給予了高度的注意,並引用來當成改革的參考範例之一,但是在震災後的救難和重建過程中,卻顯示出我們在逆境底下,事實上仍遭遇到很多困難。過去累積下來的毛病,在此時做了一次相當徹底的體檢,原來我們的體質也不是很好,以往也有很多人批評過。記得十年前,時報文教基金會辦過一項「社會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