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工商社論》指出,2021年是「政府vs.科技巨頭」的反壟斷戰爭元年,而且是各國政府全球一致的方向,帶領我們進入網路新世界的臉書、蘋果、亞馬遜、谷歌,外加千禧年之前已經與美國政府打過反壟斷戰爭的微軟,乃至推特、抖音這些後起之秀,科技巨頭(Big Techs)面對一波又一波越來越強烈的政治逆風,科技反壟斷的大勢一路向前不回頭。
美國總統拜登9日簽署包羅萬象的行政命令,矛頭對準包括科技巨頭在內的大企業,意在限縮其勢力、打擊反競爭行為並促進市場競爭。此舉引發企業團體抗議,顯示拜登政府將面對各行各業利益團體的阻力。
據《BBC》整理報導,中國互聯網公司繼續被中國監管層「追著打」,滴滴上市後即遭網絡安全審查,事件還未塵埃落定,中國市場監管總局對22起互聯網企業的投資進行處罰,其中涉及滴滴、阿里、騰訊等巨頭。
大陸擴大對網路企業實施反壟斷措施,人民銀行表示,支付產業的壟斷行為不僅存在於螞蟻集團一家,對螞蟻集團採取的措施,也會推行到其他支付服務市場主體。國家市場監管總局7日大舉開罰22起網路併購案,包含滴滴、騰訊、阿里巴巴等5家網路巨頭列名其中,其他產業方面也將強化汽車、醫藥的反壟斷。
為擺脫對亞洲晶圓代工的依賴,避免台灣的地緣政治風險,歐美高層最近頻頻互訪,計畫擴大半導體的合作,歐盟可望在幾個月內針對新建晶圓廠做出決定。據媒體報導,中國方面也在英國積極收購或投資,英國政府表示,將繼續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根據台灣中央銀行的統計,目前國際間已經有86%的央行投入「央行數位貨幣(CBDC)」研究,而台灣數位新台幣也已經在去年9月啟動技術開發的實驗計畫。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各國數位貨幣推出,都有其政策意涵,搶先發行不一定能帶來正面且立即的效益;台灣數位新台幣推出的目標,就是要比目前社會上使用的各種電子貨幣還要更好用、安全,否則就只是多一個選擇而已,不具重大意義。
隨G7財長會議近期就全球最低稅負制(GMT)達成共識,還有我國受控外國公司(CFC)最快2022年上路,KPMG安侯建業指出,大型台商企業可能將面臨雙重租稅夾擊。
全球化的經濟、社交活動使人類更加依賴網路傳播,而新冠肺炎疫情推動的遠距工作潮也使網路與生產活動的關係更加密切,但近年來因為網路攻擊軟體的發展,相關駭客風險已是20年前的8倍,七國會議與北約最近達成共識,可能針對網路安全提出相應的安全協議,確保全球金融、民生體系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