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總策畫:時報文教基金會余範英董事長

與會人員:

張石角(前台大地理系教授)

楊重信(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

夏鑄九(台大城鄉所教授、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環境小組顧問)

陳樹群(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主任)

陳伸賢(經濟部水利署署長)

陳志清(南投縣副縣長)

李鴻源(台北縣副縣長、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環境小組顧問)

...

這是「面對公與義──台灣的社會發展與變遷」研討會場景。二十幾年前,余英時、林毓生、金耀基、胡佛、葉啟政等十九位海內外知識菁英,曾經在宜蘭棲蘭山莊討論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此次「棲蘭會談」變成了「草山論劍」,大家一起在陽明山中國麗緻飯店「閉關」,逼自己面對問題。

全球化下,對人才的競爭更為明顯,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表示,讓我們的孩子有能力與世界上其他人競爭,教育投資是絕對必要的;教育藍圖的規劃必須長遠,不能中斷、停止。

他說,台灣近年也出現「M型社會」現象,貧富差距加大,中產階級萎縮,學生發展也呈現兩極化;要改變貧富差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到教育資源分配的公與義。

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表示,教育分配不公平的現象在政府努力下雖有趨緩,在「量」上面沒有問題...

舉個例子吧!立法政策上常面臨一些數字或數量的選擇問題。假設犯罪所得是一萬元,但是被抓到的懲罰是一千元,那懲罰的效果一定不彰顯。但是,如果處罰也是一萬元呢,還是不行,因為每十個只有一個被抓到,因此較好的做法是處罰十萬元。這背後所要處理的是適當嚇阻(optimal deterrence)的問題。又假設撞死人所必須賠的錢,低於撞至重傷所必須賠的錢,那麼司機在撞倒人後,便有乾脆撞死的誘因。又如果,法律規定擄人勒索,不論是否撕票,一律處死刑,...

會議主持人:余範英(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林聖芬(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保護小組召集人)

與談人士: 陳鎮東(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顧問召集人,中山大學教授)林盛豐(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顧問,實踐大學教授)

李鴻源(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顧問,台北縣副縣長)

張石角(台大退休教授)

楊重信(文化大學教授)

李鴻鈞(親民黨立委)

林聖崇(...

屏東縣政府曹啟鴻縣長、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女士,以及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張捷隆理事長與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本屆執行長林孝信常務理事3月2日在屏東縣政府宣佈本屆大會主題與議程內容,屏東縣政府團隊也展現了跨局室總動員,朝野合作,協力辦好本屆研討會的企圖。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表示,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舉辦將屆8年,已經成為社區大學的重要傳統。大會每年的議程充分展現社區大學精神面貌與過去一年來的主要發展成果,社區大學與公部門、...

過去由時報文教基金會舉辦一系列公與義研討會,從「邁向公與義的社會-對二十一世紀台灣永續經營的主張」,「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直至去年所舉辦的「面對公與義-建構宏觀、包容與分享的社會」,時報文教基金會每每都是在國家面對重大公共課題,社會需要一股繼起之力量的時刻,奮起扮演著推動者的角色。稅制改革的問題一直是眾所關心的課題-稅制改革從過去到未來的進程;稅制改革對於產業發展的影響;稅制改革如何造成社會資源的重分配;以及稅制改革所 將遭遇的政治障礙,...

繼去年台灣“面對族群與未來:來自民間的對話”活動後,再嘗試從民間找答案。時報文教基金會、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公共電視再次合作,全程紀錄對話內容,剪輯成紀錄片。

“我們不一定要找到結論。整個討論過程,才是我們掌握未來的力量。”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根據去年民間對話的經驗,很期待這次充滿“想像”的嘗試,為大眾找到可以發聲的機會,“未來是我們的,不要被政治議題操弄、影響”,大聲說出自己的感想,凝聚更多民間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