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美國拜登政府在卸任前1周宣布嚴格的技術出口管制,限制AI(人工智慧)晶片出口,這不僅止於中國,而是將全世界分成3個限制級別,只有包含台灣在內18個國家享有最高級別,可以近乎不受限制的取得美國的AI晶片。對此,中國商務部也做出回應。
本半導體大廠Rapidus預定4月進入2奈米製程技術進行試產階段,日本媒體卻已盛傳,6月將向博通供應2奈米試產品,引發外界關注是否會與台積電搶大客戶。 Rapidus則低調在官網上澄清這純屬媒體臆測,且4月試產良率第一階段目標僅50%。
美國總統拜登即將卸任,多家美媒引述消息人士報導指出,拜登有意在卸任前對輝達(NVIDIA)、超微(AMD)等公司進行新一輪AI晶片出口限制,新規最快將於當地時間週五(10)公布,此舉被視為拜登在卸任前的最後努力,可能成為全球AI晶片貿易規範的重要轉折點。
2024年,我國半導體產業產值預計將達到5.3兆元,年增22%,且考量過往多年累積的深厚底蘊,即使政治環境面臨波動,美國對台灣的半導體中短期內的合作不會改變。隨著AI需求的增加, 台積電等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將更加重要,預計2024年後業績將顯著提升,但2026 年後,隨著中國半導體技術崛起、三星(Samsung)進步,以及美國對供應鏈轉向的安排相關,可能會有變數。 本文帶您快速回顧近期的局勢波動,以及台美資通大廠的策略如何相互交織。
美國拜登政府於執政僅剩一個多月之際,決定對中國晶片出口管制再出重手。 美國商務部2日啟動三年來、第三次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強力打擊,將北方華創等140間中企列入出口黑名單,還新增對高寬頻記憶體(HBM)的出口管制,以及引進「長臂管轄」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台、韓納入管制,日本和荷蘭則被豁免。
中國正加緊推進半導體的國産化。半導體的自給率在最近10年間上升近10個百分點,在中美對立持續的背景下,力爭在尖端産品方面實現國産替代的趨勢加強。如果中國企業的技術能力持續提高,也可能對在半導體領域走在前列的歐美、日本和韓國等企業構成威脅。
擔任中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理事長的中國內存巨頭長江存儲科技(YMTC)的董事長陳南翔也考慮到美國對華管制的加強,指出國際環境和産業發展面臨變化和風險。此外也表示中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將積極凝聚各方共識...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回鍋白宮,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12日示警,面對其第二任期「要繫緊安全帶」。首先高關稅上路,對我主攻成熟製程的半導體業帶來很大影響,業者須趕快找出新亮點新應用。而傳統產業壓力更大,籲政府協助「二次傳產轉型」。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於今年十月發佈年度產業展望報告,在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開設專章討論。報告中顯示,縱使各界都斥巨資投入AI,但在生產效能上卻還未見效,以投資回報率來看不甚理想,但近期AI應用走入投資者視野,具體的經濟貢獻可能會在明年之後才會更加顯著;故 2022年如果是AI打響知名度的元年,那麼2025年就會是資金湧入AI產業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