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科技股漲勢顯露出減弱跡象
在FED可能降息的前景,許多板塊:房地產公司、銀行、製造商等市場正在提振。反之,華爾街最受歡迎的股票——引領主要股指創下紀錄的「七大科技巨頭」——的前景則不那麼明朗。這些市場領導者——亞馬遜、Alphabet、蘋果、Meta Platforms、微軟、Nvidia和特斯拉——最近受到了有關人工智慧潛力的質疑、對其估值日益過高的擔憂以及來自迄今為止不受青睞的市場的競爭的衝擊。
由於投資人對美國在人工智慧 (AI) 和整體經濟領域的主導地位日益擔憂,科投「七巨頭」表現落後大盤,投資人開始尋求更多保護。嘉信理財首席交易和衍生品策略師馬佐拉 (Joe Mazzola) 表示:「過去兩年給投資人帶來回報的股票,現在卻遭受重創。」
大多數「七巨頭」的選擇權成本 2 月下半月都在上漲。蘋果 (AAPL-US) 3 個月隱含波動率上周達到 9 月以來最高水平,斜度達到 8 月以來最高水平;當時日元套利交易平倉嚇壞了全球金融市場,並刺激了對保護的需求。
雖然交易員通常願意為下跌保護支付比押注上漲更多的錢,但在疫情後的多頭市場中,科技股的情況截然不同。當時,市場對「七巨頭」的信心如此之高,以至於溢價幾乎消失了,市場對某些股票的看漲期權收費甚至高於看跌期權。
馬佐拉說,「過去幾年,這些偏差嚴重偏向看漲期權。」並補充說偏差「並不正常」,「投資人不僅想買入股票,還想買入上漲的股票;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因此獲得了回報。」
另一個不安跡象是輝達 (NVDA-US) 等股票的看跌期權部位不斷增加。野村證券表示,看跌期權的買入導致交易商的合約價格在 115 至 130 美元之間不斷增加。隨著交易商重新平衡部位,這可能會加劇價格波動。
彭博七巨頭科技股指數過去兩年上漲兩倍多,但 2025 年下跌了 6.5%,遠低於同期標普 500 指數 58% 的回報率。現在,隨著交易員關注本周的經濟數據,從隱含波動率到斜度和看跌看漲比率,各方面都出現緊張情緒上升的跡象。
投資者將分析本周一系列關鍵數據:包括周一 (3 日) 的工廠活動、周三 (5 日) 的服務業數據和周五 (7 日) 的非農就業數據,以了解聯準會的利率前景,並最終了解美股的走向。由於潛在的新關稅增加了企業的不確定性,選擇權保護變得越來越昂貴。
在利率市場,避險模式近期也占據主導地位,溫和的通膨數據提振了對聯準會降息的押注。美國 2 年期、3 年期和 5 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周五 (28 日) 自去年 10 月以來首次升至 4% 關口,而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則跌至 4.2%。
即使在股價從 1 月底 DeepSeek 引發的拋售中恢復過來後,看漲科技股的趨勢也開始減弱,波動性上升,看跌期權斜度加大,看漲期權與看跌期權比率周四 (27 日) 降至 9 月以來最低水平。即使是特斯拉 (TSLA-US) 的選擇權,由於馬斯克與白宮的親密性,該公司股價在大選後一度上漲近一倍,但現在也顯示出看跌傾向。
而且這種不安情緒並不局限於科技股:2 月 18 日左右出現更廣泛的市場擔憂早期跡象,當時機構投資人開始大量購買對沖工具以應對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 (VIX) 的飆升。在標普 500 指數上周五上漲之前,看跌情緒已將 VIX 和標普 500 指數實際波動率之間的差距推高至 12 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衍生品分析公司 Asym 500 創始人費雪曼 (Rocky Fishman) 在報告中寫道:「過去幾天 VIX 的漲幅基本上與標普指數的實際波動率不相上下,這導致標普指數的隱含波動率看起來尤其昂貴。」
延伸閱讀:
美銀點名「七巨頭」漲不動了!資金正轉向2大類股
近年來,大型科技股在AI熱潮的推動下持續大漲,成為市場最大贏家。然而,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調查卻顯示,高達95%的企業認為生成式AI帶來的實質回報為零,市場再度掀起「AI泡沫」疑慮,進而引發科技股拋售潮。美國銀行(BofA)則進一步警告,這波由「七巨頭」帶領的行情恐將告終,一旦聯準會(Fed)決議降息,股市反而可能出現下跌,資金將轉向價值股與中小型股。
美國銀行首席投資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直言,當前的美國風險資產正在形成泡沫。投資人近來爭相湧入股票、加密貨幣與公司債等高風險資產,主要是看好聯準會將降息,以支撐疲弱的就業市場並減輕美國的債務負擔。
但Hartnett警告,若聯準會主席鮑爾在傑克森霍爾會議上釋出鴿派訊號,股市反而會出現「利多出盡」的下跌走勢。他並重申,相較美股,他看好國際股市,以及黃金、大宗商品、加密貨幣與新興市場資產,因其能成為對抗通膨與美元貶值的避險工具。
美銀美股與量化策略主管Savita Subramanian同樣指出,歷史經驗顯示,若聯準會進入降息循環,加上市場週期指標轉向復甦,大型科技股主導的行情可能已接近尾聲。她提醒,寬鬆政策往往使大型股表現落後,高通膨更可能推動漲勢擴散至防禦型或非傳統成長股,市場主導力量或將迎來重大轉變。
根據美銀研究,自2015年以來,標普500指數(S&P 500)中市值前50大的股票,累計表現比大盤高出73個百分點,上一次出現類似情況是在1990年代網路泡沫前夕。當時泡沫破滅後,資金大舉轉向價值股與中小型股,並在2000年代初期表現強勁。
而近期市場已浮現一些跡象。追蹤小型股的羅素2000指數自2021年以來從未創高,但今年8月卻上漲約6%,明顯優於標普的3.5%漲幅,顯示資金已有轉移跡象。
另一方面,自2022年10月牛市展開以來,AI題材幾乎由大型科技股獨攬。DataTrek Research統計,自今年4月以來,標普500前20大市值股票平均漲幅達40.6%,遠高於大盤的27.9%,而其餘480檔股票則拖累指數表現。其中,輝達(Nvidia)股價自4月9日以來幾乎翻倍,微軟、蘋果、亞馬遜與Google母公司Alphabet等七巨頭同樣成為上漲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華爾街交易員近期大舉買入跟蹤納斯達克100指數的QQQ ETF看跌期權,反映市場對4月那波猛烈拋售潮「重演」的擔憂正快速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