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美中兩國近期在人工智慧(AI)競賽愈發顯著。美國與阿聯酋等國加強合作,而中國則透過阿里巴巴等企業擴展全球夥伴關係。儘管AI發展迅速,但公眾對其風險的恐懼和誤解對於數位轉型乃至智慧國家的發展仍然是重大挑戰。政府應採取行動,提升政策制定水準、增加資訊透明度、改善公眾理解,讓社會全體一同 認識人工智能的當代角色,才能克服恐懼、步入國際。
因應AI浪潮, 教育部 前幾天才宣布成立大學AI聯盟,針對中小學的AI教育,本月初再由政務次長葉丙成發布「高中AI多元選修課程」、「AI菁英爭霸賽」、生成式AI學習夥伴等政策。對此, 清華大學 榮譽教授李家同表示,高中生各種基礎知識、能力有限,應重在打基礎,辦教育不能追隨時尚,沒有扎實的基礎是學校對不起學生。
本月13日,OpenAI發布新模型,號稱具有博士生等級的理學推理能力:「 對於複雜的推理任務而言,這是一個重大進步,代表了AI能力達到新的水準。因此,我們把標號調回1,將這個系列模型命名為o1。 」與過往不同的是,使用者沒辦法看到運算過程,新模型會先在後臺跑完運算,再摘要其結果呈現給使用者。除了推理能力進入下個層級之外,ChatGPT o1也同時象徵數位人文需重新面臨一波新的挑戰。
在德拉吉關於歐洲競爭力的400頁報告中,針對歐盟反壟斷部門的建議是最激進的,該部門長期以來被視為布魯塞爾監管的先鋒。德拉吉建議在歐盟範圍內審查企業合併的新原則,而不是在國家層面審查市場力量。
歐洲法院今裁決蘋果、 谷歌 控告 歐盟 兩案皆敗訴,主管競爭法的歐盟執行委員維斯塔哲表示,這不只是歐盟的勝利,也是賦稅正義、公平競爭的勝利,「即使最強大的科技公司也不能凌駕法律」。
7月15日,國科會發佈《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下稱人智基本法草案),讓我國的人工智慧管制再度引發關注。不過,該法案中仍有些許爭點有待各界進一步討論。近來新聞再度關切相關AI法制發展,主要議題包括傳播媒體、公共行政、市場競爭,下分述之。
法國 日前逮捕 Telegram 執行長度洛夫,多位科技巨頭高喊「自由」,要求將其釋放。法媒社論分析,平台挑戰 歐盟 法規,事件重啟了數位空間中法治與 言論自由 界限的論戰,為當代民主重要議題;本次事件除掀起俄法兩國政治角力,幣圈也受到波及,與Telegram相關的區塊鏈項目代幣Toncoin崩跌超過20%,市值蒸發多達30億美元。
超微半導體( AMD )宣布將 以接近50億美元的現金(近新台幣1600億)加股票方式收購ZT Systems ,創下AMD歷來最大型的收購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