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氣候變遷為近年全球及各國關注議題,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結束時,195個締約國無異議通過《巴黎協定》,帶領全球面對低碳趨勢,而台灣作為地球村的一員,責無旁貸的必需共同面對環境變遷議題。本(2016)年的「余紀忠講座」特別邀請李遠哲院士擔任主講人。盼能透過李院士的剖析,使社會大眾更加瞭解環境變遷相關議題,並投注心力共同改善台灣環境變遷現象。

李遠哲院士從巴黎氣候協定COP21開始談起,...

憲法時刻之所以浮現,是因為「我們人民」(We the People)警覺:現行代議民主已嚴重失靈。但何以失靈?許多人歸因於國會代表性不足,他們也據此開出憲法改變的藥方,包括:改變現行立委選制,把並立制改為聯立制,增加小黨當選空間,讓票票等值,並且適度增加立委名額。

野蠻、霸佔、杯葛、戲碼,該停止了,當學運催生出「憲法時刻」之際,朝野立委與政黨領袖總該付諸行動,力挽國會文化於既頹。(資料照,余志偉攝)

一場學生運動,...

太陽花學運是一場改寫歷史的運動,改寫了學運史,也改寫了社運史,更開創了以占領憲政機關為手段的新社運模式。

但既是模式,就可能出現模式效應。太陽花才撤出立院議場不到一天,就爆發上千民眾包圍台北市中正一分局事件,即是太陽花效應的立即發酵;可以預料,往後任何一場社運,都有可能受到此一模式影響。

也就是說,如果以後再出現類似大埔徵地、美麗灣開發、國光石化興建與恐龍法官判決等事件,...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國立中央大學共同舉辦的「余紀忠講座」將於十二月十七日於中央大學大講堂登場,今年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擔任講座,圖書館並安 排「王德威院士書架」揭幕儀式,讓中大師生和臨近高中生有機會親炙大師的丰采。

曾榮獲1994年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的王德威院士,為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專家,旅居美國長達二十餘年,致力於華文文學研究推動,...

走在實在年代思索文化的當代意義

台灣當下的文化處境?該有怎樣的的文化思維?

在近百年文明的進程中隨着全球化、資訊化的衝擊,今日台灣所面臨的不只是東亞競合、大陸崛起的政經結構挑戰。隨著時空的推移,台灣雖聚集了相當豐厚的文化與學術資產,但不常見文化議題的審度深論、多為忽視與擱置。反省近數十年的台灣發展,檢視過往歷史刻劃的痕跡,留下的產物、背景、權力、文化、社會,無論對中華文化的變遷、延續與發展,...

民國100年12月28日,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中央大學共同舉辦第四屆「余紀忠講座」,大力推動崑曲的白先勇在講座中推介崑曲復興及文化意義,在場師生如癡如醉。

白先勇從自己和崑曲的結緣經過開始講起,他認為「崑曲是中華精緻文化的代表」,儘管已有六百多年傳統,但表演方式不能老舊,因此他從二○○四年開始推動青春版《牡丹亭》,目的就是希望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恢復崑曲的青春生命。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說,來到學風鼎盛的中央大學...

「余紀忠講座」邀請享譽國際文壇與學界的葉嘉瑩女士擔任講座,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表示,該講座曾邀請余英時教授、楊振寧教授、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擔任講座,葉嘉瑩則是該講座所聘的第一位女性、第一位獲聘的文學家。沒有博士學位,卻能受到哈佛、耶魯大學等名校聘請到學校授課,顯見其論學的功力。

 蔣偉寧用葉嘉瑩自己的話來推崇她,在中國古典詩歌的研究與創作中,「喚起了人們一種善於感發的、富於聯想的、活潑開放的、更富於高瞻遠矚之精神的不死的心靈」。...

最近我注意到台灣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即知識分子文化似乎逐漸趨於沒落。

一般而言,「知識分子」一詞是從19世紀中期的俄國開始,而知識分子群體的出現大概是在19世紀末,尤其是在法國德雷佛上尉事件的爭論中逐步形成,但法國史學家勒高夫(Jacques Le Goff)認為早在西洋中古時代就已經有「知識分子」了。 [1] 這裡倒不是想針對這個爭論作任何討論,而是想說明「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與理想,在經過一個半世紀的輝煌年代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