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22日出席紐約時報主辦的線上會議,暢談包括財政刺激、調高公司稅率與資本利得稅、數位美元與比特幣等多項議題,以下為重點整理:

《金融時報》報導指出,比特幣總市值突破1兆美元,無疑激起市場投資熱情,但還不等於滿滿的市場信心;這只會誘使套現,不會明顯改變持有結構與交易結構。比特幣價格接續走高,價格突破了4萬美元,更邁過5萬美元的門檻,總市值超過1兆美元,它是否正在成為一頭「灰犀牛」?

《金融時報》報導,比特幣之類的加密貨幣人氣上升,也許是一個新世界秩序的早期信號,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讓美國和美元在這個新秩序中扮演不太重要的角色。

疫情爆發1年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今天表示,若要避免類似情況再上演,各國必須公開透明、分享訊息,在疫情初期就給予國際專家取得資訊權限,但這些中國至今都尚未做到。

澳洲一名資深議員今天表示,儘管澳洲政府強制Alphabet Inc旗下谷歌(Google)及臉書公司支付費用予新聞媒體的法案引起這兩大科技巨頭反彈,政府仍不會妥協。而澳洲總理莫里森 (Scott Morrison) 周六 (20 日) 表示,在 Facebook 禁止澳洲用戶分享新聞而導致緊張之後,目前已經重回談判桌

上周四(2月18日),數百萬澳大利亞人一覺醒來,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臉書(Facebook):沒有任何新聞的版本。 一夜間,臉書禁止澳大利亞用戶在平台分享或查看新聞內容。澳洲草擬法案讓科技巨頭為新聞內容付費,臉書做出了這一回應。臉書在短短幾年成為許多用戶獲取新聞的平台。它對一些新聞編輯室的編輯和招聘決定發揮著巨大影響,使其被描述為 「不在場的編輯」。它究竟如何鞏固自己作為全球一大新聞源的地位

據《金融時報》報導,負責起草歐洲新數字法規的歐洲議會議員希望效仿澳大利亞的改革,加強出版機構對抗谷歌和Facebook的力量。

近年來網路普及與智慧型手機的問世,每人每日要處理的資訊量比起二十年前要多出五倍,人們共享相同的平台,轉瞬間取得信息,文化疆界就此被打破,人文價值在科技洪流下遭遇衝擊,許多傳統價值正逐步式微甚而凋零。通訊發達本該使溝通更為順暢,然台灣近年來海內外瀰漫對立氛圍,意識形態之爭凌駕,同溫層效應下對意見相左對象更缺乏包容,台灣本該是自由民主的聖地,關懷同理的文化卻常被個人主義取代,社會間越來越傾聽不見彼此的聲音。 雲端時代到來,社會傾向講求速度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