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

在中美雙邊官員積極鋪墊下,「習拜會」再露曙光。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和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16至17日於馬爾他舉行多輪會晤,美方官員透露,兩人談及領導人會面的可能性。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也接力於美東時間18日會晤。

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昨受邀來台演說,他認為台海現狀無法長久,並強調相信美國會用武力阻擋中國大陸統一台灣是不明智的,他相信時間不在台灣這邊,提醒台灣不要被大國利用。

「2023國際地緣政治高峰論壇」今於台北香格里拉遠東飯店舉行,邀請到國內外外交、軍事學者專家共襄盛舉,針對美中關係,和台海情勢做討論。對於兩岸官方對話中斷多年,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名譽教授查爾斯・利浦森(Charles H. Lipson)認為,這在美國有時會被稱為「死胡同對話」,看起來雙邊都沒有意願溝通。

2024總統大選逼近,東南亞影響力聯盟11日舉辦「2023地緣政治高峰論壇」。論壇創辦人黃齊元表示,外人直接投資已經放慢腳步,在明年大選前預作準備,而台灣民眾對風險的認知,和外商及國際投資者相差很大。他強調,台灣處在最關鍵地位,如何在中美大國之間尋找自身定位,是目前最重要課題。

芝加哥大學講座教授米爾斯海默,在美國的政策圈是個異數,他對美國地緣戰略的分析廣受重視,但是他對烏克蘭戰爭的看法卻與主流看法相左,9/7所舉辦的「2023國際地緣政治高峰論壇」事前,他接受聯合報的連線專訪;表示他認為熱戰結束後,將轉變為韓戰停戰後的冷衝突,但從遏制中國的政策角度來看,久拖不決的烏克蘭戰爭對美國是場災難。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第78屆聯合國大會9月5日將於紐約開議,台灣今年主打4大訴求,首要即是敦促聯合國修正對2758號決議的錯誤詮釋,凸顯中國不能代表台灣,以徹底解決台灣參與聯合國的問題。本月31日英國也呼應台灣需求,首度在官方文件上稱「台灣是獨立國家,國名是中華民國」,打破政治禁忌。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27日抵達北京,28日與大陸商務部長王文濤舉行正式會談。雷蒙多強調,中美經貿穩定至關重要,雙方若能以開放和務實的態度面對問題,將能取得進展;王文濤稱,準備好與美方共同努力為兩國企業促進更有利的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