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活動介紹:

全球各國的人口結構變化與經濟發展快速,加上氣候變遷與土地資源有限,循環經濟議題被廣乏討論,循環經濟具有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三大操作原則(即3R原則),目的在於資源能被充份利用。然而資源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糧食-能源-水資源的議題」,更是世界各國關注的研究重點之一。產業發展的生活的變遷,跨領域的合作為時代趨勢,過去往往只針對單一議題進行深度研究,...

當我們活得很好的同時,這世界卻不如以往的好,警鐘在我們這一代響起時,別再讓問題留給下一代!

台灣在面臨全球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及快速形成高齡社會困境下,開始面臨「文明病」的嚴重威脅。所謂文明病係指非傳染病或慢性病,但會受到社會、環境、經濟、政治、與全球化因素影響的文明社會疾病,嚴重傷害到健康福祉,譬如肥胖、菸酒過度使用之不健康行為、空汚引發之相關疾病、新陳代謝與血管疾病等類。

貧窮、財富分配不均、教育不足、快速城市化及人口老化等,都是導致文明病發生與惡化的因素,尤其是貧窮人口和社經處境脆弱者,承受著不成比例的重負。...

台灣位處颱風、地震、水災等天然災害頻繁的地帶,加上地質脆弱、地形陡峻,每有暴雨往往引發嚴重的山崩及土石流,已被國際公認,是全世界天然災害危險潛勢最高的地區之一。積極推動國土保安及復育,建立完整的國土規劃體系,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國土規劃、河川治理、城鄉發展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中央大學共同成立的「余紀忠講座」,今年邁入第十個年頭,特別邀請葉永烜院士擔任主講人,並以「眺望50年後的今天」為題,從歷史、人文、天文等面向,引導師生和社會大眾如何安身立命,面對全球暖化、人工智慧的威脅,如何善盡台灣身為世界公民之社會責任。

葉永烜為國際知名天文學家,研究專長為彗星物理和太陽系及行星起源等。1982年他提出了著名的跨國土星探測計畫卡西尼-惠更斯號,為國際天文研究寫下輝煌的一頁。...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自2018年3月3日起,每周六上午9:30到10:00,與正聲廣播電台「政經天下」節目合作專題單元「公義與永續」。

素有「農業憲法」稱號的《農業基本法》立法爭論長達10年,新政府去年上任便宣示將力拼《農業基本法》草擬,據了解,農委會內部在上個月已擬出初稿版,並於當月22、23日邀集專家學者召開座談會,由於座談會意見分歧,農委會表示,「我們正努力將不同意見納入草案中,若順利會盡量在二月底送至行政院,進行跨部會討論。」

最新「糧食供需年報」出爐,104年的糧食自給率為31.4%,退回到5年前甚至10年前水準。糧食生產總指數為93.3,也較103年減少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