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參與「第四屆黃河國際論壇」

第四屆黃河論壇主要議題:

一、中心議題

生態文明與河流倫理

二、主要內容

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

全球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影響及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流域生態修復的案例與實踐

生態文明科學內涵、河流生態修復技術途徑及關鍵技術

生態文明及現代流域管理、...

全民覺醒 面對災難 思考未來

莫拉克,一個中度颱風,卻為台灣帶來五十年來最慘重的災難。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二十年來關注河川治理,多次對氣候變遷提出警告,去年底更舉辦「氣候變遷台灣準備」研討會,整理後集結出版「關鍵時刻—氣候變遷台灣準備」一書,卻正逢莫拉克為台灣帶來前所未有的破紀錄雨量,並因此造成村滅人亡的悲劇,印證本書總結所說「台灣還沒準備好」。

基金會在八月十四日再度邀請書中多位作者,提出呼籲,...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夫人方進女士盡心聯繫及安排下,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及台灣河川水利、環境土木領域的專家學者一行十九人,於2009年6月18日至6月28日組織了南水北調參訪團,花了十天的功夫實地考察、見證了中國大陸最偉大水利建設之一的南水北調大工程,也花了近乎一年的時光,經過多方蒐集、查證相 關資料,審慎、隆重編寫了這本南水北調紀實,除了記載下這趟難得的考察參訪行程外,更期盼為兩岸的整治河川、環境保護努力,留下歷史檔案。

...

屏東部分地區淹水困境已是沈積30年以上的老問題,針對屏東平原的河川整治及區域排水,屏東縣政府提出「流域總合治水」的概念,主張由上游森林區保育及山區防洪,中游的滯、分洪及下游的排、防洪水利工程。不僅以水患防治為目標,並關注水資源利用、水質改善及環境生態維護。

台灣現行水利設施的保護標準是通盤考量經濟能力、工程極限、人力搭配及整體環境後的結果,但近年因生態保育觀念抬頭,運用各種綜合治水對策的方法,以工程方法及非工程方法,...

這是一本河川之書,也是一本時光之書。

蜿蜒流經大台北地區的淡水河系,維繫著北台灣水資源的生命動脈,其主流全長324.3公里,流域集水區2,726平方公里,為台灣地區第三大河。隨著人口的快速成長,工商業發展,淡水河是台灣最早現代化的河流,也是最早嘗到現代化所帶來的污染副作用的地方。

當時,政府為了積極解決傳染病等公共衛生問題,大力推動新式的化糞池(即抽水馬桶),糞便隨著抽水馬桶流入河川,造成嚴重的污染。...

「氣候變遷 台灣準備:國土規畫與水患治理」論壇由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及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包括世界銀行資深官員Atem S.Ramsundersingh、水利專家荷蘭Wageningen大學資深研究員Dr.Lodweijk C.P.M.Stuyt與國內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近百人與會。

劉兆玄說,新政府上任不久,接連三個颱風侵襲台灣,災區只能用「河山變色、滿目瘡痍」形容,多年來的水患治理仍趕不上氣候變遷的速度,災情愈來愈嚴重...

總策畫:時報文教基金會余範英董事長

與會人員:

張石角(前台大地理系教授)

楊重信(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

夏鑄九(台大城鄉所教授、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環境小組顧問)

陳樹群(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主任)

陳伸賢(經濟部水利署署長)

陳志清(南投縣副縣長)

李鴻源(台北縣副縣長、時報文教基金會河川環境小組顧問)

...

2006年6月5日「台灣河川日(Taiwan rivers day)」誕生了記者會中與會的貴賓立法委員田秋堇,長期關懷環保議題的她,特別以「從催生台灣河川日談『沙漠化』水資源管理的挑戰」為題,說明她對台灣河川日的看法,並舉宜蘭冬山河治理及宜蘭縣推動治水的經驗為例,說明推動解決水環境問題最需要的是熱情與堅持,不怕困難也不畏懼得罪利益團體的勇氣與決心,她希望水利署能借鏡加拿大河川日的經驗,推動具有台灣本土特色的河川日。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