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歐盟峰會24日登場,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前一天拋出驚人提議,表示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商議後,計畫擇期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丁和歐盟召開峰會,改善雙邊關係。若峰會成局,將是2014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以來歐俄首次峰會。但部分歐洲國家對此提議不以為然,恐動搖歐洲團結。
正在歐洲訪問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3日在柏林會晤德國總理梅克爾,為梅克爾下個月訪美做準備。布林肯形容德國是美國最好的朋友,拜登總統期待梅克爾的到訪。梅克爾表示,將與美方合作因應俄羅斯和中國構成的地緣政治挑戰。布林肯在與德國外長馬斯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則警告各國,不要從新疆的「強迫勞動」中得到好處。
《旺報》社評指出,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在參議院撥款委員會稱,中國是美國頭號地緣戰略安全的挑戰,但「與中國的戰爭不是不可避免」,他並認為,中國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所需能力,因此「不太可能近期內用軍事手段奪取台灣」。
根據《財訊》報導,美國時間6月8日,美國政府公布了一份全新的美國《供應鏈安全報告》,內容全面檢討了包括半導體、電池、礦物材料與原料藥等四大產業的供應鏈問題。其中,一方面圍堵中國,同時拉攏盟友。在市場秩序的重整過程中,全球半導體產業版圖可能大幅重組,誰將受利?誰將受害?
台灣美國商會發布2021台灣白皮書,今年新增台灣商業計畫(TCI),台灣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立安(Andrew Wylegala)表示,盼藉此促成洽簽BTA,同時,也樂觀看待TIFA重啟復談。學者指出,儘管各界期待此次TIFA會談能邁向雙邊貿易協定(BTA) ,不過,當前最大挑戰仍是拜登政府的態度,短期內要談成BTA的機會並不大。
中止近五年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談將於下周召開。據了解,有別於過去由我經濟部次長和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副貿易代表擔任主談人,這次我方將改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負責,美方則由代理副貿易代表主談。
據《金融時報》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將啟動下一階段對華政策,推動與中國官員舉行高層會晤,美中兩國正在討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國外長王毅下周在義大利舉行的20國集團(G20)會議期間舉行會晤的可能性。先前布林肯也明確向中國最高外交政策官員楊潔篪表示,他不準備赴華進行後續會談。
國際貨幣基金(IMF)25日將討論一項創紀錄的6,500億美元新準備金提案,希望能在8月中旬以前通過,以幫助在疫情期間蒙受重大經濟與健康損失的弱勢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