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經與金融

科技時代,各國權力消長,影響全球經濟局勢脈動。你,跟上時代洪流了嗎?

背景說明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移,資本與技術流動快速跨越國界藩籬,不斷向更廉價的原料、土地、勞力與租稅優惠的新興市場流動。金流、物流、人流的快速變化,在很多國家造成產業外移,也同步帶走了不少藍領與白領的工作機會,形成國際間新的貿易紛爭和政經衝突。

身為小型經濟體的台灣,多年來受惠於貿易全球化帶動經濟成長,值此全球政經情勢動盪起伏之際,也面臨風險難測的局面;另一方面,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各國都將可能面對短期資金流入或撤出的伏擊,如果沒有有效的配套制度,隨時可能陷入景氣變動飛速,難以預測的窘境裡。在未來,因應各國列強的權力轉移與開發中國家的興起,台灣如何提升行政與立法的行政效率、健全租稅制度與金融監理、改善學用嚴重脫節的現象,已經到了必須面對問題、聚集智慧、展開思索與研討的時刻。

活動照片

  • 左起薛琦、劉遵義、許嘉棟、陳添枝、施振榮

    左起薛琦、劉遵義、許嘉棟、陳添枝、施振榮

  • 2018從全球貿易戰看國際政經座談

    2018從全球貿易戰看國際政經座談

  • 左起薛琦、胡祖六、陳添枝

    左起薛琦、胡祖六、陳添枝

  • 管仲閔

    管仲閔

  • 左起管仲閔、陳添枝、林聖芬

    左起管仲閔、陳添枝、林聖芬

  • 左起史欽泰、張善政、余範英、呂學錦、陳浩

    左起史欽泰、張善政、余範英、呂學錦、陳浩

  • 葉俊榮

    葉俊榮

  • 毛治國

    毛治國

  • 嚴長壽

    嚴長壽

  • 鄭崇華

    鄭崇華

相關文章

劉憶如1日表示,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11月30日終於改口,首度表明不該再繼續以「暫時性」來形容通膨;他也表示QE應會加速減碼,可能提前幾個月就會完全停止購債;明年利率調升的時程也可能提前。

編按:繼美國商會發布2021年台灣白皮書,聚焦台灣商業倡議計劃,歐洲商會最近向政府提出年度建議書,歐洲商會最近向政府提出年度建議書,要求政府針對170項議題改善,《經濟日報》社論建議應高度重視,我們未來在與全球先進國家深化鏈結時刻,更要謹慎應對,分散經濟風險並強化政治保障。

編按:今年3月政院通過組改法案,行政院設立「數位發展部」將整併中央相關業務成立,最快於2022年第一季掛牌。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王儷容針對金融科技監理相關建議法規於《經濟日報》撰文指出建言,彰顯對於國內金融科技監管與沙盒美意,勿功虧一簣。

編按:新冠變種病毒持續影響全球經濟復甦,導致供應鏈危機、價上漲與就業問題更加惡化,鮑爾稱美經濟面臨這三大風險,將對Fed實現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的兩大職責構成風險。

編按:《經濟日報》社論指出,美建中的「印太經濟架構」涵蓋供應鏈、半導體、基礎設施、網絡安全及頂尖技術等,目的為牽制中國;但對美國而言,要與中國「脫鉤」是件難事,美欲重整經貿策略,卻愈違反經濟市場邏輯;關於台灣,未來要加入全球多邊經濟組織,存在政治問題前景堪憂。

據《金融時報》報導,全球面臨通脹壓力之際,亞洲價格漲幅較小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因素:亞洲比世界其他地方更有效應對新冠疫情。

據《經濟學人》最新一期雜誌文章,風險投資行業正超大型化,從長遠來看,有望使新創行業更加全球化,風險資本可注入更廣泛行業,並使普通投資者更容易獲得風險投資。追逐更大範圍資本將促進競爭與創新,而形成更具活力的資本主義。

《經濟日報》社論指出,面對物價、房價上漲,經濟部、財政部被推上第一線面對,央行必須承擔低利及市場資金浮濫現象,央行總裁肩負執政黨政治責任之大,應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