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憶如》不該再以「暫時性」來形容通膨

劉憶如1日表示,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11月30日終於改口,首度表明不該再繼續以「暫時性」來形容通膨;他也表示QE應會加速減碼,可能提前幾個月就會完全停止購債;明年利率調升的時程也可能提前。

劉憶如指出,對於聯準會這樣一個最新態度,市場反應相當激烈;繼上周Omicron病毒造成道瓊盤中下跌逾1,000點之後,聯準會不但沒有因此鬆手,甚至更加轉鷹;其主要關鍵,當然是在於鮑爾前天說的「因為過去低估了供給問題,因此通膨現在看起來,不是短期內會消失的」。

劉憶如表示,全球許多國家目前都已創下過去30年來最高的通膨率,除了QE貨幣發行的大幅飆升外,物價上漲的壓力當然也來自於解封後的需求增加,還有疫情導致的全球產能不足,以及塞港、缺櫃所引發的供應鏈問題。Omicron疫情的變化就算造成需求減壓;但疫情若再次加劇,卻也會讓供應鏈的問題益發難解。

尤其,全球目前許多國家嚴重缺工,引發的工資上漲更造成生產成本的上升;經濟學家凱因斯「工資僵固性」所描繪的工資「易漲難跌」特性,更是造成歷史上幾次通膨「持續性」的主因之一。

劉憶如指出,世界各國近月來紛紛創下兩位數PPI(生產者物價指數)上漲率;遠高於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這兩者之間大幅的「剪刀差」,顯示供給成本上漲的巨大壓力,事實上還未真正轉嫁給消費者;明年通膨的來臨,確實不容小覷。

陶冬則於近期發表的公開文章中預測,由鮑爾執掌的聯準會,將會乾淨利索地,在明年中前後結束2019年的量化寬鬆(QE),並緩慢回收流動性。

陶冬認為,鮑爾是一位溫和審慎的貨幣政策制定者,骨子裡是鴿派,願意配合白宮的政策,「儘管偶爾也需要表達一下政策獨立性」。陶冬分析,鮑爾對於大力擴張基礎貨幣沒有問題,也可以容忍通膨一段時間,但是如果通膨被證實在未來相當時間內,無法退回到預先設定的政策目標水平,他就有可能會連續升息。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