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物價以30年最快速度上漲

編按:

綜合媒體報導,經濟學家和官員一直在爭論通膨是否為暫時現象,還是一個更持久的問題。然,物價上漲給美聯儲施加升息壓力,隨著通貨膨脹加速預期,美國物價以30年最快速度上漲,引發美國復甦的擔憂

《金融時報》報導,供應鏈阻滯和更廣泛的通脹壓力使10月CPI同比上漲6.2%,為1990年以來最快的漲幅,證明通脹壓力比美聯儲最初預期的要持久得多。

美國物價10月以30年來最快速度上漲。供應鏈瓶頸和其他阻滯加劇,通脹壓力在整個美國經濟中進一步蔓延。

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周三公布的10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2%——這是自1990年以來最快的年度漲幅,而且相比9月的5.4%顯著提速。

環比物價漲幅也急劇提速,9月至10月期間的漲幅達到0.9%,顯著高於8月至9月0.4%的漲幅。

剔除食品和能源等波動較大的商品後,10月物價環比上漲0.6%,遠高於上月的0.2%;同比漲幅為4.6%,相比之下9月的同比漲幅為4%。

這些數據強化了這樣一種觀點,即通脹壓力正被證明比最初預期的要持久得多——美聯儲(Federal Reserve)上周在宣布本月稍後開始縮減其1200億美元資產購買計劃時承認,通脹壓力持久存在是一個越來越大的風險。

儘管對疫後經濟重啟最敏感的一些行業(包括二手車和旅行)近幾個月來價格有所緩和,但其他行業的價格在加快上漲。

近幾個月,租金和其他住房相關成本(約佔CPI的三分之一)穩步上升,而隨著僱主提高工資以應對嚴重的員工短缺,某些服務也變得更加昂貴。

日益嚴重的供需不匹配還推高了能源價格,而各種惡性瓶頸顯著推高了從家居用品到新車的許多商品的價格。

美聯儲高級官員——包括主席傑伊•鮑威爾(Jay Powell)和副主席理查德•克拉里達(Richard Clarida)——仍然認為,隨著全球供應鏈和勞動力市場逐漸調整,當前的失衡最終會消退,這意味著通脹最終將被證明是「暫時的」,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回落。

但鮑威爾和克拉里達已表明,美聯儲正在密切監測情況,隨時準備在必要時動用央行的工具。

通脹報告發布後,對貨幣政策變化最為敏感的短期美國政府債券收益率飆升,兩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攀升約0.06個百分點,至0.48%。三年期國債收益率攀升0.07個百分點,至0.8%,基準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攀升0.04個百分點,至1.48%上下。

三年來的高通脹 引發美國復甦的擔憂

《經濟學人》指出,物價上漲給美聯儲施加升息壓力,隨著通貨膨脹加速,經濟學家和官員一直在爭論這是否是一種暫時現象——反映了供應鏈過度緊張——還是一個更持久的問題

如果通脹是短暫的,美聯儲意識到提高利率可能弊大於利。然而,如果通脹居高不下,中央銀行就有責任控制它。10 月份物價大幅上漲令美聯備感壓力。

可以肯定的是,美國整體很大一部分的通脹,仍歸因於大流行後的緩慢復甦。例如,隨著油價的飆升,汽油成本比一年前高出 50%。二手車比一年前貴 26%,半導體短缺導致新車生產放緩,對二手車的需求增加。從澳大利亞到英國,全球價格都在上漲。

然而,現在供應問題持續不樂觀,美國通貨膨脹率比其他國家還要高,因為反彈力度很大,刺激需求支付,價格壓力越來越大。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指標, 與去年10 月份相比上漲 4.6%,是前 25 年趨勢增長率的兩倍多。租金上漲表明,通脹上升將持續到 2022 年。隨著工資也以多年來最快的速度增長,人們越來越擔心反饋循環,其中更高的工資會導致更高的通脹。

事實上,美國工資價格螺旋上升的可能性很小,財政赤字急劇縮小將限制未來幾個季度的增長。而且,至關重要的是,投資者仍預計美聯儲會在必要時採取果斷緊縮行動,這就是長期債券收益率沒有太大變動的原因。

上周美聯儲宣布將開始減少每月的資產購買,解除在大流行高峰期實施的超寬鬆政策的第一步,幾家知名銀行已提前預測加息。例如,高盛此前曾預計美聯儲會等到 2023 年;現在它預計明年會增加兩次,從 7 月開始,圍繞著不確定性預期比正常時期要大得多。美聯儲在過去一年中,一直低估通脹趨勢,因此向緊縮政策轉變最終可能會令人不安,擔心突發性通膨。

相關新聞

微軟將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人工智慧(AI)大廠G42,投資15億美元。據悉美國官員先前與G42展開幕後磋商。路透 微軟...
擬對中國鋼、鋁產品加徵關稅至25%,並啟動對中國造船業的調查。  美國總統拜登備戰大選拚連任之際,美中貿易戰再掀波瀾。外媒報導,...
優市場預期;經濟恢復消費不及生產,需進一步關注中小企業發展  大陸統計局16日公布今年第一季GDP年增5.3%,較上季加快0.1個百分點,...
國際貨幣基金 (IMF) 小幅上調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期,原因是美國和一些新興市場表現強勁,不過同時也警告,在持續通膨和地緣政治風險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