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儷容/影響台美匯率走向因素分析
影響一國匯率走向因素相當複雜,除主要之基本面考量,如一國GDP成長率、利率水準、區域貨幣傳導效應等,因匯率係相對概念,涉及當事之兩國,故上述因素皆須視涉及國家之相對表現而定。再者,匯率之變化乃外匯市場上兩國貨幣交易之供需,即資金流動走勢之結果,故各該國之國際收支帳(包括商品及服務貿易帳、金融帳、資本帳)亦為分析匯率走向之重要因素。
另亞洲金融風暴後,在國際金融之分析上,外匯市場交易者(特別是一些big player)之自我實現(self-fulfillment),開始受到重視;簡言之,即player之預期心理,即使與上述理論分析因素之事實不符,亦有可能左右匯率之走勢,此在黑天鵝事件發生時或媒體報導影響輾壓時,特別明顯。當然,如1985年廣場協議此種國際政金制度之重大改變,及地緣政治之影響,則是不發則已…
美元屬世界貨幣,各方以美元指數(如ICE交易所之DXY)衡量美元針對主要貨幣之強弱。美元指數於今年上半年重挫逾10%,創1973年來最大上半年跌幅。投行Jefferies全球外匯主管認為,美元長期走疲的趨勢可能才正要開始,主因為:海外投資人避險、聯準會即將降息、川普政府默許弱勢美元。川普政府就貿易與安全議題和長期以來的盟友槓上,並攻擊聯準會,再加上美債不斷上衝,導致外界對美元避險資產地位的憂慮日益升高。
在本文上述之big player中,各國央行應是重中之重。根據瑞銀集團(UBS)2025年6月發布對全球近40家央行的調查,顯示49%央行外匯存底管理官員認為,地緣政治情勢導致外匯存底武器化是投資風險,比率遠高於去年的32%及前年之14%。除了52%央行宣稱未來一年有意加碼買進黃金外,美元是央行外匯存底管理官員過去一年最積極拋售的貨幣,歐元則是配置比重上升最大受益者。放眼未來五年,管理官員認為歐元仍會是頭號受益者,其次是人民幣與加密幣資產。
據UBS上述調查,基於美元和美國公債流動性充足,受訪者大多預期未來數年美元將保住全球準備貨幣地位。惟近半數認為美國法治可能惡化到足以大幅影響央行資產配置的地步。
新台幣方面,若不考慮地緣政治因素,長期而言預估新台幣匯率將呈緩升,主因我經濟成長優於美國及上述美元之長期走疲。至於台幣短期動向,或許可檢視2025年5月初台幣大升時央行曾提及之三大主因。
一、出口商急於將持有的美元兌換為台幣:未來,若因台美對等關稅結果底定,再加上台幣5月以來強升,可能導致貿易帳變差,則台幣走升力道會下降,甚至有可能反貶。惟據6月9日財政部公布的5月台灣出口數據,金額(517.4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年增率(38.63%)則創2010年以來新高;相較南韓5月出口年減1.3%、中國大陸增長4.8%,我國出口仍表現強勁,除備貨動能,也反映全球對AI應用加速布局的趨勢。
二、各方預期心理,認為央行將允許貨幣升值,以助達成與美貿易協議:惟對美貿易談判將告一段落,此方面預期勢必下降,有助台幣回歸正常價位。
三、台股大漲推動外資大舉匯入:金融帳之表現在短期影響台幣價位甚大,而台股走勢相當程度受美股影響。只要川普未真正落實新關稅,短期內美股應都不致太差。
(作者是中經院經濟預測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