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政府須反省人力、電力供應 希望台積多投資台灣

台積電擴大對美投資千億美元,和碩集團董事長、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童子賢昨天表示,站在他個人私心的立場,還是希望台積電多投資台灣,政府也必須反躬自省,我國是否有足夠的人力、電力與其他條件,可以讓台積電放手一搏。

民眾黨昨天舉行「台灣AI產業與能源政策挑戰與展望」座談會,童子賢會前受訪時說,自己在一九八九年創立華碩公司,後來也經營過代工及品牌,任何品牌或代工廠會把生產基地外移,不外乎是基於更貼近原料、市場及技術來源等幾項重要因素。

童子賢舉例,鴻海集團在中國鄭州、印度設廠投資,廣達電腦也在中國上海投資廠房,應該沒有人會說鴻海跟廣達被掏空,「從這個角度看,我覺得過慮了」,而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也解讀為「台積電力量的擴充」。

童子賢表示,不認為赴美投資就是被掏空,「各位看過很多外商到台灣設廠,飛利浦、奇異公司也不至於掏空;但站在個人私心的立場,還是希望台積電多投資台灣,政府也要反躬自省,我國是否有足夠的人力、電力與其他條件,可以讓台積電放手一搏。

童子賢在會中則表示,台積電赴美投資引發國際關注,顯示隨著AI技術進步,全球供應鏈正在劇烈變動,企業必須思考如何強化自身影響力,確保在全球產業鏈的核心地位,AI即將徹底改變全球產業結構,包括半導體、製造業、金融、醫療及服務業等,台灣應該提早展開布局,未來才能在新興產業掌握領導地位。

童子賢也說,他當然希望台積電多投資台灣,但是人力、電力等供應狀況,也是企業必須考量的關鍵因素,這是現實問題,不能只談理想,台灣高度依賴石油、天然氣等進口能源,應該思考最有效率的發電模式。

童子賢:應找較有效率能源

經濟部本月下旬將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預計提出電價調漲方案。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昨說,台灣本身不生產能源,地底下不會冒出石油,我國長期享有便宜電價,主要來自政府補貼台電,回歸市場機制也是選項,建議仍要尋找較有效率的方式。

台電截至去年底累計虧損四二二九億元,為了避免虧損雪球愈滾愈大,近期內部推演三套劇本,最佳情況是總預算覆議案通過,獲得千億元撥補無需再做調整。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王鴻薇認為,台電故意釋出民生電價調漲消息,試圖把責任全部推向在野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昨天到新北市,出席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健行植樹活動,朱致詞時批評民進黨能源政策錯誤,導致台電需要政府補助兩千億元,他認為這筆錢應直接回饋給民眾。

童子賢建議,進口的型態有很多種,應該尋找較有效率的能源,才能提供物美價廉的電力,台灣過去享有便宜電價,主要來自政府補貼台電,如果要回歸所謂市場機制,當然也是其中一種選擇,只不過大家也要督促台電,能否用比較有效率的發電方式。

童子賢表示,許多人擔憂台灣用電需求緊張,其實用電成長早已趨緩,關鍵在於選擇適合的能源類型,還有強化電網建設,全球已經有許多國家重新擁抱核能,所有高附加價值產業都依賴穩定電力,政府應該重新審視能源戰略。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表示,台電在最近幾年出現巨幅虧損,關鍵還在於國家能源政策,如果按民進黨政府方向,台電根本無法達成目標,只會不負責任地繼續用納稅人的錢補貼;民眾黨也不斷呼籲執政黨,不能只是挖東牆補西牆,持續補貼根本無法解決問題。

由於童子賢具有綠營智庫背景身分,受邀出席民眾黨舉辦的活動,讓外界好奇是否有意促成政黨合作,童子賢聽聞後笑說,台灣只有二三○○萬人,如果連內部都忌諱溝通,如何與全世界溝通?「多交流有益身心健康。」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表示,他與童子賢早在二○一四年就相識,站在童子賢的高度,如果抹上政黨色彩,並非台灣之福;只要是好的人才,不管是執政黨、在野黨或社會各界,都應該為台灣共同努力,這才是讓人民過得更好,應該具備的胸懷跟視野。

童子賢:不仰賴核能,仰賴太陽能加風力發電來救地球是沒有指望的

童子賢引用聯合國IEA(國際能源總署)統計指出,2023年太陽光電在佔全球發電量5.5%,高於台灣的4.6%;風力發電在全球佔7.8,高於台灣的2.2%,但太陽光電加上風電也只有13.3%。

全世界另外兩個不會排碳的電力來源,是水力及核能,其中水力發電本身就佔了14.28%,比太陽光電加上風力發電還要高,問題是全球水力發電的前景悲觀。

童子賢指出,「所有的水庫,包含台灣的水庫都愈來愈淤塞,重要的水資源在50年前、100年前,早就都攔掉了,所以未來水力發電(佔比)只會下降,包含台灣在內沒有提高」。

他也呼籲,政府要儘快清除國內水庫的淤塞,「要趕快清台灣的德基水庫跟曾文水庫,像曾文水庫非常大的,將近有翡翠(水庫)加石門水庫那麼大,可是曾文跟石門都已經淤塞了30%。如果再不清污的話,連水都沒得喝,你哪來的發電」。

全球四大不排碳的發電來源,佔比近四成,拿掉核電就少了1/4

童子賢說明,從IEA的2023年統計來看,不會排碳的電力來源,從太陽光電、風電、水力到核能,四種合計的總發電量佔比接近40%,但若拿掉核電就少掉四分之一。

他從目前幾個先進國家的例子說明,核電正出現復甦趨勢。以台灣熟悉的日本為例,日本本來是福島核災的受災國,核電到了2015年已經歸零,但是到2023年核電佔全日本發電量已經恢復到7.5%,估計到2024已經超過8%,前首相岸田文雄在位時更宣佈2030年要恢復到22%。

以歐洲來說,向來以天然美景為賣點的瑞士,核電佔發電總量達到44%;瑞典原本要廢除核電,但在2023年核電佔比已有三成,而且還計畫到了2050年要多蓋12座核子反應爐。

更有趣的案例是義大利。「義大利本來是零核家園,1985年他們就很浪漫的公投反核,到了2024年7月31號,他們總理宣佈恢復核能。」

「為什麼?義大利自己沒有核電,但是有18%核電是從法國進口,因為他們(法國)就在隔壁。它理由很簡單,它發現太陽能會破壞農業跟湖光山色,還有發現太陽能(設備)都掌握在中國手裡,義大利覺得不安,認為中國比較容易操控政治跟商業中間的關係。」

童子賢:只要做妥善的規畫,把電網建設好,台灣的用電可以很穩定的

隨著國內核電廠先後除役,再生能源建置的進度落後,外界開始疑慮台灣發電量可能有一天不敷所需。

對此童子賢認為不用過於擔心,因為與蔣經國、李登輝總統時期,台灣每十年用電量成長動輒80%或更高相比,過去十年僅成長11%,指只要好好規劃仍可以做到穩定供電。

「大家覺得用電好像很緊張,我的看法不一樣。台灣用電早就不太成長,在李登輝之前的蔣經國年代,10年可以成長140%,再隔10年成長80%;到阿扁總統前後是成長20%幾,最近10年只成長11.88%。」

「中國在過去10年成長74%,印度在過去10年成長65%。」

他說明,從美國、日本到歐盟,過去十年先進國家用電量都在微幅的下滑,「對我來說,其實認為能源不難解決,你只要選對能源的類別,在這上面下功夫。台灣的耗電除了台積電、電動車跟AI,即使這樣子它的成長,比起我們20年、30年前的成長,真的相對少很多,不用自己嚇自己。」

相關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最近刊登一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兩位醫事人員的投稿,文中討論台灣護病比高、過勞、低薪、...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