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30年 改革已到深水區

台北政經學院基金會董事長黃煌雄21日於「健保卅周年永續研討會」指出,健保改革已經進到「深水區」且正面臨「超高齡化」、「少子化」與「新科技」等三大挑戰;與會專家建議,應該朝費率調整、改善支付制度、加速新藥新科技納保三方面改革。

黃煌雄任監委時曾耗時十八個月、於健保上路十七年時完成四十多萬字「全民健保總檢討報告」。如今健保邁入卅年,「健保正面臨改革關鍵時刻」黃煌雄說,超高齡化社會讓健保支出增加、少子化削弱健保收入,兩者結合造成世代不正義,使健保財務負擔成為不可承受之重,新科技使積極爭取營收的醫療院所,陷入軍備競賽,同時新藥的研發不只增加健保支出,也讓醫療機構更容易朝「自費醫療」發展,既違反健保初衷也擴大醫療不平等。

黃煌雄今日出席健保30週年永續研討會,他表示納悶,無論是總統、行政院長看病都要找醫師,五大或四大專科醫師皆空的問題講那麼多年為什麼不能解決,原來會受到利益團體壓力或有一點惰性,當年他揭露五大專科醫師皆空問題,也讓他倍感壓力,曾被人登報紙、反質詢、反陳情。黃煌雄認為,五大或四大專科醫師人力危機不難解決,否則怎會一邊喊護理人力缺乏得關病床,一邊又要擴建醫院,因此,只要能夠展現堅定的政治意志與決心肯定能解決問題。

黃煌雄透過「健康臺灣推動聯盟」召集人、成大醫學院前院長陳志鴻,特別向總統賴清德喊話,作為醫師出身的總統,躬逢健保30週年,很多當總統的人希望遇到20週年或30週年,呼籲賴清德把握機會,為健保永續邁向下一個30年留下重要的歷史腳印。

黃煌雄表示,衛生署(現在的衛福部)從張博雅、李明亮到楊志良等三位前署長,都展現「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風骨,這是政務官最基本要素,衛福部團隊若有這種堅持,相信未來健保30年永續應該更值得我們樂觀。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羅紀琼說,健保改革不外乎在開源與節流,但過去改革效力有限,過去財務能夠持續支撐靠的是「強硬控管支出」,卻導致醫療生態大受影響,急重症醫護出走、醫療院所走向自費,健保總額制度未來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須嚴肅檢討。
 

為解決健保財務問題,許多專家提出以商業保險補位健保,或作為「第二層健保」。羅紀琼說,商保由民間公司,以營利為目的推動,勢必要求主導性,而健保以民眾醫療需要為基礎,兩者如何合作,必須審慎規畫,以社會保險精神,設法提升誘因,讓商保業者願意加入。

羅紀琼表示,健保永續關鍵因素是財務穩健,必須由開源、節流二方面著手,提升部分負擔是可行方向之一,政府雖已收取部分負擔,近期也調升收費比率,但2023年實際收到的部分負擔費用,約481億元,僅占健保總額比率6.8%,與日本部分負擔占比30%相比,明顯偏低,應考慮調升徵收比率。

另,國際社會變遷快速,從全球化當道,近期氛圍變成保護主義盛行。羅紀琼提醒,國內產業結構因保護主義面臨變化,健保財源如何充足、穩定,並避免資源錯置,必須審慎檢視,健保總額制實施20餘年,但大餅有限「連胖子都變苗條」,政府嚴加管控支出,也對醫療生態造成影響,「應檢討是否要持續實施總額。」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健保要永續需回歸「自助互助風險分擔」初衷,應「調整費率」讓高所得者承擔更多責任、「改善支付制度」讓醫護獲合理待遇、「加速新藥新科技納保」如特定疾病應專款專用,確保新療法及時納保減輕負擔。

「政府別再用不漲保費取悅民眾」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說,政府應要幫助民眾了解醫療成本,以收取合理健保費,現在醫界因總額生態嚴峻,如今還得保證點值,形同失去總額精神,應重新盤點總額結構,訂定合理支付制度,並從分配正義、協商制度及成效課責三點著手改善。

衛福部今年起推動「個別總額」盼能優先解決分級醫療議題,衛福部長邱泰源說,醫學中心應著重「急重難症」,若門診比率太高的確應檢討,優先解決支出問題。

延伸閱讀--健保30紀錄片

高齡又少子 健保陷危機 製表/元氣中心

自費醫療比率增高 北榮副院長李偉強憂:弱勢更弱勢

李偉強表示,實情是健保制度實施後,醫病關係轉為消費關係,且受總額限制,新醫療科技導入速度慢,重症醫療品質受影響,加上藥品醫材不敷成本退出健保市場,病人必須自掏腰包,國人自費醫療比率已回到健保開辦前的水準,「台灣醫療不平等加劇,城鄉差異也擴大,偏向弱勢族群更弱勢。」

此外,健保總額支付猶如賽局,如果每醫院都增加醫療服務,雖然病人就醫可近性高,但健保點值低,造成健保總額外的市場,愈來愈受關注,尤其是近年來全國自費診所呈成長趨勢,讓急重難症式微。

目前的總額支付對醫事人員造成影響,李偉強表示,此包括醫師往診所或自費發展;護理師只有6成執業率,並往居家及長照發展;藥師往社區藥局,物理及職能治療師也往社區及長照發展等,醫事、護理師轉職重要理由是兼顧工作及生活品質,且不受健保限制的行業。

另外,對病人也有影響,包括就醫便利且選擇性高,但品質不一;醫病關係轉型為消費關係;防衛性醫療增加;新藥新科技導入慢,重難症醫療品質受影響;有些藥品醫材退出健保市場,甚至退出台灣;自費項目應運而生,負擔加重;城鄉差異擴大,偏鄉弱勢族群更顯弱勢。今年健保實施「個別醫院總額」希望能改變這個賽局理念。

李偉強說,健保改革不可能一蹴可幾,在過渡時期醫界有責任維護醫療的永續,特別是重視救命的急重難症,適當節制非必要的門、住診與檢查驗,給醫事人員休養生息的空間,先照顧好員工,才能照護病人及永續經營,並盡一切力量強化醫事人力,培養且留住醫事人才在醫療體系內,以共同分擔對偏鄉離島地區的援助。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連賢明說,台灣醫療支出明顯偏低,國人預期壽命與南韓相比,已發生「死亡交叉」,從比南韓多一年,到落後南韓二年,背後原因是每調漲保費必遇民意反彈,政府只能壓制健保支出,不敢大刀闊斧改變制度,不調整費率、不進行結構改革,僅依靠政府公務預算撥補,呈現「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窘境,非健保永續之道,除改革收入制度外,實施結合商業保險的「第二層健保」是解方之一。

黃勝堅:臨終風氣不改再多病房都不夠

北市聯醫前總院長黃勝堅表示,國內民眾及醫師對死亡議題不重視,病人最後一程在醫院的比率增加,台灣加護病房密度高居全球第一,仍一床難求,國內預立醫療諮商(ACP)的利用率不及1.5%,若臨終照顧風氣不改善,病房持續「照顧死亡」,開再多加護病房、安寧病房都不夠用。

黃勝堅表示,避免「無效醫療」,尤其是死亡前的無效醫療,醫院不該是生命末期照護的主要場所,台灣總死亡人數上升,民眾自然死場所,在醫療機構愈來愈多,已在2012年與在自宅死亡比率出現交叉,近年來在醫療機構死亡者增加1萬9030人,在自宅死亡者則減少8907人。黃勝堅提醒,醫院不該是生命末期最後的照顧場所,若大家對死亡議題不重視,救命資源用來延長死亡,「死亡人數將超過預測值。」

民眾經過預立醫療諮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可決定自身臨終醫療方式,減少無效的維生醫療,不過,民眾必須自費3000元,簽署率低迷,不及1%。「政府不應設下門檻,讓窮人失去接受預立醫療諮商機會。」黃勝堅建議,衛福部應取消住院病人才能免費諮商的限制,若逐年投資,最大贏家會是全民,可降低無效醫療比率,同時透過居家醫療,讓照護場域回到家中,即可減少門急診病人住院量,呼籲健保署擴增居家醫療給付,以失能老人為目標對象。

黃勝堅表示,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雖然不是萬靈丹,但高品質的ACP一定能夠提升善終機會,透過家庭會議方式來共同討論也應該變成常態,好的末期健康照顧就是大家能夠一起互相預防受苦。

ACP是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前必經流程,然而目前各醫院ACP門診每人自費新台幣2000元至3500元不等,對受薪階級來說是不小的金額,弱勢族群更是難以負擔。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自去年7月起,把符合特定條件住院病人納入健保給付。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ACP是了解民眾需求重要管道,建立符合民眾需求的醫療體系,是政府與醫界共同責任,不過,ACP執行率低最大原因就是費用問題,讓民眾卻步,以健保補助民眾使用ACP,最有機會克服困難,將設法逐步擴大給付對象。

新聞眼/健保初衷 政府還記得嗎?

全民健保創辦精神是不讓國人「因病而貧、因貧而病」,制度推動至今卅年,本應是走向成熟穩健的制度,如今卻深陷重重困境,「健保卅周年永續研討會」昨邀請歷任衛生署首長、健保局總經理等人,場面溫馨,賴清德總統於現場逐一點出問題,卻未提出具體解方,當學者強調今年是健保改革關鍵年時,相形之下顯得諷刺。

根據統計,二○二二年民眾醫療自費占比達到百分之卅點六,顯示健保已經無法有效減輕民眾的負擔,自費占比攀升,甚至回到健保未開辦前自費比率,「因病而貧、因貧而病」的窘境恐再現,健保走了卅年,從今日的結果而論,顯然已經辜負當年許下的承諾。

賴清德致詞說,國人關心有哪些科別招不到人,長此以往若不能解決缺人問題,非民眾之福。簡單扼要整理醫療困境,這些發言像位旁觀者,看著國人的就醫帳單不斷水漲船高、健保財務面臨各種窘境、醫院營運受到龐大壓力,他僅拋出問題卻無具體解方,無疑是對全民健康的漠視。

民團批健保政治化 缺病人觀點

 面臨高齡、少子等人口結構變動,加上昂貴新藥發展,全球健保都面臨嚴峻課題。民團批評,台灣健保30年來,受「政治化」影響,政策偏向醫界,但改革不僅是保費、財務負擔問題,更應關注病人觀點及醫療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呼籲政府增加對健保的投資,並積極開源,納入所得以外的收入。

 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直言,影響健保最大的因素是「政治化」,談論議題時,不看證據,而是靠「喊」。她認同把餅做大,但要正視分配正義。醫界提到健保會的方案,內部喬定了沒?協商是基於對大局的了解,還是音量大就贏?或是和「天聽」的距離?

 劉淑瓊認為,近年健保會徒有形式,沒有精神。醫界與付費者協商破局,由主管機關決定,拿到的預算反而更多。近年政府立場偏向醫界,甚至「要五毛給一塊」,協商已名存實亡。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批評,台灣健保最可惜的是「缺乏病人觀點」,尤其在藥品、醫療、健保給付決策過程中,病團意見未被重視。她指出,明年一定會漲保費,否則2029年健保6%費率一定到頂、2031年健保會崩盤。各界批評民眾不想漲保費,但不是大眾不繳,而是保費結構有問題。

 此外,台灣不斷蓋醫院、增病床,但我國醫院核准病床數,遠高於WHO標準,且醫護人力短缺,許多病床根本淪為「蚊子床」;我國今年醫學中心增至25家,超出所需2倍以上,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區域,要蓋醫院、就應收回病床,醫界批評給付太便宜,卻又繼續增加醫療資源,健保給付永遠跟不上擴張速度。

 劉淑瓊指言,「付費者關心的是,當我們付出資源時,得到的是不是有價值的服務」?滕西華建議,健保改革應納入病人聲音,醫院、政府也要做好資源管理。健保開源「只有2條路」,政府須增加投資,保費徵收部分,不能只靠薪資所得,要擴大費基,將財產、經常性移轉所得、股利所得等都納入徵收範圍。

相關新聞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
 台灣是否要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爭論多年,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表態,很想成立主權基金,將請中央銀行、國發會、財政部、...
近期市場開始討論美國「關稅戰」演變為「貨幣戰」的可能性,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直言,現在政府心理已有準備,「...
 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首度提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淨零推動有三大衝擊影響,企業受關稅影響對減碳投資觀望。他說,卓揆已指示要對企業「堅定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