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超/兩岸經濟脫鉤對傳統產業的五大風險
正當美國拜登政府對華政策一改過去激進的「脫鉤」(decoupling)論調,轉向相對溫和「去風險」(de-risking),已促成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的「拜習會」,可望緩和兩國的緊張關係。相鄰的台海兩岸卻一步步走向對抗與脫鉤的路線,斲喪產業生機。
中國大陸為我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近十年來對大陸(含香港,以下同)出口占全部出口比重均在四成上下,2020年還創下43.9%的紀錄,前二年出超金額均逾千億美元。惟蔡政府堅持採「抗中保台」政策,力促降低對大陸市場依賴,冀望兩岸產業「脫鉤」,欲完全切斷兩岸經濟關係。
過去大陸對台提供經貿優惠政策,以2010年簽訂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為例,貨品貿易早期收穫計畫,讓我許多製造業與農業產品,享有零關稅優惠,期待促進兩岸產業優勢互補。不過,近期陸方一改讓利政策,已宣布考慮中止ECFA優惠關稅並啟動「貿易壁壘調查」。這些脫鉤舉動將直接衝擊我傳產的發展,引發以下風險:
風險一、出口惡化
ECFA為我國唯一有關稅減免的大型貿易協議,去年輸陸早收貨品出口值為204.96億美金,減免8.31億美金。若取消早收清單,石化、工具機、鋼鐵等傳統產業銷陸將恢復關稅,難與RCEP享有零關稅會員國競爭,勢將造成出口大幅衰退。
風險二、加深對科技產業的依賴
科技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項,但近年來幾乎成為成長的唯一主力,2023年前10月電子零組件單項出口,占總出口比重已逾四成(41.7%),該項又以半導體為主,出口額占電子零組件93%,以及總出口的38.3%。尤其對大陸出口更是明顯,2014年電子零組件占我對大陸總出口僅有37.8%,至今年前10月已飆升至63.8%新高。未來倘終止ECFA,傳產出口大減,我國將更加深對科技產業的依賴。萬一科技產業景氣翻轉(特別是半導體),我國經濟表現也將大幅衰退。
風險三、對就業市場的衝擊
科技產業縱然產值相當高,但是在就業市場的比重卻不高,引用行政院主計總處「薪資與生產力統計」,2022年電子零組件雇用員工總數僅占總雇用人數的8.06%。反觀,傳統製造業或許在經濟部長眼中產值不高,但對就業市場貢獻相對可觀,故出口苟因取消早收清單的優惠而受挫,失業人口也會隨之驟增。
風險四、產業出走
當缺乏關稅誘因,相關產業在台生產即缺乏競爭力,以大陸市場為主的企業有二個選擇:其一關廠或是開發其他市場,然其他市場因我國FTA覆蓋率過低,同樣有關稅障礙;其二,就是轉往大陸或其他國家設廠,知名傳動與控制科技大廠上銀董事長卓文恒受訪時就表示,中國若終止ECFA,將會提高大陸廠生產比重,以降低衝擊。連最具競爭力的企業都需要因應,受衝擊加倍的中、小型企業勢必須跟著調整。
風險五、兩岸政治風險提升
若大陸一改過去「讓利」的作法,表示已放棄既有的對台和緩的態度,可能改採強硬的做法,雖不至於如《經濟學人》所稱,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但陸方不排除進一步騷擾我方,影響政經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