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產業裂解」兵臨台灣城下

去全球化大家喊的越來越響,卻沒幾個人深入思考這個變化即將帶來的政治、經濟與產業衝擊。7月初,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出席工商協進會時演講指出,全球化已被重新定義:「全球化已經讓位給國家安全以及科技、經濟的競賽,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已定調為競爭高於合作。」如果,台灣的經濟與科技發展是根植於全球化的精密分工,那台灣接下來又該怎麼整軍經武做好準備?

從信仰全球化到去全球化,根本不可能像切蛋糕一樣,輕輕鬆鬆的就一刀切開。美國的「小院高牆」和「拜登主義」逼得全球各國在產業補貼競賽中慌忙追趕卻不知所以,壓制中國大陸更成為推出的產業措施顯學。

但同時間,我們看見7月中旬,英特爾(Intel)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低調訪問了中國大陸;7月17日,包括基辛格、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以及高通(Qualcomm)執行長阿蒙(Cristiano Amon)在會議上公開警告,出口管制恐傷及美國在半導體業的領導地位,並呼籲暫緩執行對中國大陸晶片管制;7月19日,美光(Micron)執行長梅羅特拉(Sanjay Mehrotra)更是頂著壓力拜會了中國商務部。

這些消息透露出的信息量不大,但卻間接證明跨國企業不願斷然脫鉤中國大陸。為什麼?很多人說它們是捨不得放棄中國廣大的內需市場,事實不然。根據歐盟公開資料,中國大陸在風力發電機原料的市占率為5成;生產的鋰離子電芯占全球電動車電池66%;生產的無人機也占全球77%;對全球稀土礦物的供應比例更高達86%。另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稱,中國大陸在太陽能電池板全球製造比例超過80%,其他包括用於藥品的活性藥物原料、製造半導體的純化氖、醫學成像的染料,中國大陸都是全球重要的供應國。這哪裡是政治人物一聲令下,就可以輕易斷開的?

這個世界,大家心知肚明,全球化已經不再,區域化發展讓各國一方面用產業補貼來招商引資,一方面對非我族類的產業極盡所能驅趕,最辛苦的就是這批憑藉著全球化崛起的跨國企業執行長們。世界翻轉正讓他們習以為常的商業世界被迫重新塑造。更重要的是,全球化不是單純的政治勢力重塑,疫情爆發、烏俄戰爭,通貨膨脹再搭上氣候變遷造就的綠色轉型,讓所有的事情不但糾纏在一起,更讓政治人物在裡面大展手腳、布局尋租、拚命印鈔,所謂的國際秩序、財政赤字老早就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如果半導體的互掐已經讓我們心驚膽顫,那正發展的熱火朝天的電動車,以及它帶出來的電池、數據與能源產業更難切割。在美國,40年前開發出鋰離子電池的諾貝爾獎得主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在2018年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希望消除這個世界上高速公路上的所有氣體排放。」古迪納夫於今年6月25日以百歲高齡辭世了,但全球各地都在努力幫他實現這一目標。從2019年至2022年間,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增長了五倍,去年更是成功超過了1,000萬輛。但和半導體截然不同,亞洲獨領風騷的能源礦產和動力電池發展,正讓美國,甚至全球的綠色轉型開始遭遇來自中國供應限制和地緣政治的阻力。

現在的全球產業發展就是一幅發人深省的畫面。每個國家都把產業韌性與區域發展列為優先,不論是半導體、電動車、綠色科技,甚至是台灣現在最夯的人工智慧(AI),都在去全球化的背景下展開一系列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工業挑戰。與全球貿易關係緊密的台灣,不可能隔岸觀火置身事外,台灣很難繼續獨占鰲頭掌握全球科技供應鏈,台灣就是到了必須認真思考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應該盡快做好產官學整合,企業應該改變賣方思維和全世界做朋友,台灣人才應該打開心胸跨出台灣。方法不外乎:槓桿科技供應鏈塑造的優良信譽,搭配聰明的外交平衡謀略,仔細研究各國招商引資政策,提煉向外輸出的產業升級解決方案,積極幫培養年輕一代國際化資本運作人才。上述每一項都不容易,但每一項都很重要。

這個世界,變化無窮,時間有限,引領台灣迎向新一波全球產業變局的時間窗口,根本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多。

相關新聞

台灣經濟研究院昨(25)日發布最新經濟預測, 上修今年國內經濟成長率至3.85%,較前次預測上修0.56個百分點,主因投資、貿易逐步好轉。...
考量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恐激化中美對立,地緣政治風險將成為更嚴峻的外在挑戰,經長郭智輝23日宣告,將以「境外關內」為戰略架構,由經濟部出面籌組...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天宣布,已同意2025年軍公教員工待遇調升3%。行政院人事總處指出,此調薪案將於明年元旦生效,影響人數約73萬人,...
勞保基金將於2028年用罄,勞動部長何佩珊先前在立院備詢時,被問及任內是否啟動勞保年改?她強調「撥補就是改革」,並重申有政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