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雙語政策恐淪「三振出局」 下一代未來在哪?

面對全球化及國際化浪潮,蔡英文政府以2030年為目標,提出「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並從國教到高教端透過課程修讀、師資招募等積極配合國家政策。近期隨著時間推進,各界正反聲浪不斷,學者們紛紛表示立意雖好,卻未考慮到現實,若政策真的執行,後果恐需下一代承擔。
兩敗俱傷到三振出局 學者憂政策未來
雙語政策於大專校院推動雙語標竿學院,並設立學士到博士班英文撰擬研究報告及授課目標;高中以下國民教育則期於2030年逾90%學校落實全英語授課。對此,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廖咸浩表示,蔡政府推動雙語政策似乎沒有經過專業諮詢,僅參照利益團體英國文化協會的報告,但該政策實則連英文系教授都反彈。
廖咸浩說,政府可設想,若美國人使用孟加拉語來學習物理,成效到底如何?若非英語科系或母語出身者,卻使用英文來授課,屆時學生學科讀不好英語也不會進步,更可能影響中文能力。
台師大英語系退休教授周中天則表示,台灣人陷入獨尊英文的迷思,在於綜觀世界上有眾多國家將英文作為官方語言,但其前身都是英國殖民地;但台灣並非英國殖民地,沒有條件推動英語作為官方語言,英語也不是台灣社會環境的自然語言,勉強延伸只是緣木求魚,如今獨尊英語卻成為藍綠白政黨的共識。
周中天說,過去只擔心雙語政策導致兩敗俱傷,但如今更擔心本國語言、學科、英語都無法學好形同「三振出局」。母語才是靈魂,外語都是延伸和利用,「一定要先顧好自己的靈魂」。
城鄉差距 資源分配嚴重不足
地方部分,各縣市則對城鄉差距感到憂心,高雄市議員童燕珍表示,外語師資嚴重不足,見過外師只會英文、對教學一竅不通,教學品質要有把關,不是每周上幾個小時就叫校校有雙語。
市議員陳玫娟說,未來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進駐北高雄後,員工子女將衍生雙語教育、就學需求,雙語課程不只是在特定幾個學校辦理,課程數要擴充,建議雙語實驗學校要從小學階段開始扎根。
市議員鄭光峰提醒,市區資源多元,除了學校雙語教育外,還有補習班可學英文、有外籍老師可教,偏鄉連外籍專任老師都沒有,校校有雙語要擴及偏鄉,不能只有政策宣示。鄭也說,要提振學生興致及學習效果,要避免過於短期的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弭平雙語教育城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