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獨角獸」企業 亞洲異變 台灣獨缺

全球疫情告一段落,資本市場修正放緩了新創上市熱潮。 亞洲的「獨角獸」企業(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的未上市企業)正在發生異變。每家的平均估值目前為32億美元,與約1年前基本持平,印度和新加坡等的「獨角獸」企業數量減少。4~6月的誕生數量為15家,比上年同期減少一半。背景是已開發國家的貨幣緊縮等導致業務環境明顯改變。雖然整體的數量仍在增加,但存在新股上市低迷,導致等待IPO的企業增加。「獨角獸」市場已步入重大轉捩點。

       美國調查公司CB Insights的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7月,亞洲有321家「獨角獸」企業。全球有1178家,亞洲佔接近3成。雖然少於佔過半數的美國,但存在感突出。不過,亞洲「獨角獸」企業的估值籠罩陰影。

https://zh.cn.nikkei.com/images/2022/08/0819/0819-11-1-L.jpg

 

      截至8月18日,最新的7月下旬數據顯示,亞洲的「獨角獸」企業數量為321家。估值的合計超過1.04萬億美元,每家的平均估值為32億美元。截至2021年9月為271家,估值的合計為逾8300億美元。平均估值為30億美元。整體的數量增加約2成。按國別平均估值下降的國家不在少數。金融服務公司Refinitiv統計顯示,今年1~6月亞太地區企業的IPO融資額(按發行日計算,不含多地上市等)為509億美元,件數為393家,相比去年同期融資額減少40%,件數減少32%。在動盪的市場,難以獲得企業想要的估值。企業擔憂融資失敗,而原有股東無法迅速獲得投資回報,各種情緒交織,難以啟動IPO。

主要原因之一是融資環境的惡化。以往藉全球資金過剩為後盾的投資資金的流入,大量未上市企業的估值,皆超出實力的膨脹。一位風險投資(VC)相關人士透露,「投資者和創業者都把打造"獨角獸"當作目的」。

目前,視美國加息為契機,環境明顯改變。投資者轉為慎重,市場的氛圍完全改變。雖然獨角獸數量仍在增加,但存在無法坦率的給予積極評價,也因受首次公開募股(IPO)低迷影響。

小型企業開展不明顯 仍期待

         擁有173家這一亞洲最多「獨角獸」企業的中國的平均估值增加至38億美元。作出大貢獻的是巨大「獨角獸」企業的增長。涉足服裝和雜貨等業務的SHEIN的估值達到1000億美元,與去年9月的150億美元相比增至逾6倍。2012年在中國創業,以多品種少量生産為武器,向歐美、中東和亞洲等各國的消費者銷售商品。不過,這種案例當然很有限。

      日本有從事人工智慧(AI)開發的Preferred Networks(位於東京千代田區)等6家「獨角獸」企業。目前看不到明顯的變化。

       顯示「獨角獸」企業勢頭的誕生數量也在減少。按季度回顧最近1年的情況,2021年超過30家。今年涉足數位內容結算系統的新加坡Coda Payments和從事電子商務(EC)的韓國Bucketplace等被新認定為「獨角獸」企業,但數量降至20家以下。7月至目前缺乏復甦的跡象。

正因為亞洲是以人口增長為支撐、經濟增長值得期待,為數不多的地區。

Gunosy Capital的常務董事石川俊分析認為,「基礎設施的數位化取得進展,全球資金將流向亞洲」。

     受益於充裕的投資資金,「獨角獸」企業的估值幾乎一律被推高,但最近出現加以篩選的局面。由於競爭力更得到錘煉,有可能成為開闢新一代的初創企業契機,各家企業的實力無疑將受到考驗。多數觀點認為,雖然眼前的冷卻難以避免,但亞洲將繼續誕生強有力企業。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

 

台灣難以生出獨角獸三關鍵

出自矽谷創投作家的《獨角獸創業勝經》,完整分析美國兩百家獨角獸,創業者的性別、學歷、創業時年紀,甚至產業經驗,都跟成為獨角獸沒有絕對相關性,但有三項背景則高度相關。此三項關鍵因素,值得台灣思考。

首先是名校學歷。根據分析,美國四大名校:史丹佛、柏克萊、哈佛及麻省理工學院,校友創業成功機會最高。這隱含家庭背景、實習機會、校園創業風氣與周邊投資人密度等因素,造就舊金山灣區與波士頓成為全球最適合創業與投資的兩個熱區。

第二是科技公司經歷,尤其是Google、甲骨文、微軟、臉書、LinkedIn等科技巨頭。在這些企業工作,會學到如何定義具有十億級市場潛力的使用者需求,且透過產品開發的迭代過程,找到可規模化的成功商業模式。

最後一項因素,則是創業經歷與出售公司的經驗。調查發現,具備創業失敗經驗的創辦人,下次創業成為獨角獸,可能性高一.六倍;而將公司以一般價格出售(未獲利出場)的創辦人成為獨角獸的,可能性會提高三.三倍。

 九○年代末台灣電子業起飛,加上中國生產力與消費力逐步開放,同輩的工程師幾乎都留在台灣,既沒出國留學,也很少數進入全球科技巨頭,缺乏對美國消費市場與企業用戶的理解,鮮少有創業與出售公司的經驗,自然難在北美創業及募資。

回首半導體業與電子業在台灣的成功,當年的創業者不是有海外經歷,就是有外商或外貿的工作經驗。如果我們要成為獨角獸的產地,方案已經很明顯,就是加速人才與企業的國際化,以及企業併購的推動與開放。

相關新聞

全台僅3縣提功能分區圖 政院訂4月1日召集縣市首長討論 施行可能挪後2至3年 因應氣候變遷等災害,《國土計畫法》原訂2025年上路,...
線上刷卡是民眾常使用的方式, 但一次性動態密碼依然會有盜刷問題,金管會將盡力為民排解信用卡用一次性密碼(OTP)遭盜刷的爭議。...
預防警示帳戶、人頭戶,金管會三路並進,一是針對警示帳戶數最多的前五家銀行列入專案列管,要求訂定改善計畫;...
台灣總人口數持續負成長,內政部指出,明年我國婦女總生育率僅有0.95人,並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預計2052年總人口數會跌破2000萬人。...